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关注养老服务建设委员建议上调公办养老机构价格
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实习生孙沛淋 通讯员李志洁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下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在广州的表现同样突出。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广州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超过18%,预计2025年将达到230万人。
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公办养老“一位难求”、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广州市如何做到让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
日前,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就“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展开专题协商,市政协委员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广州的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
A
养老机构医疗资源普遍匮乏?建议: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未能深度融合是个现实难题。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仅有28.5%,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仅39%,而护理站尚未纳入医保和长护险定点。
老年人患慢性病、多病共存较多,且发病率高。养老机构如果没有配备专业医疗能力,在老年人患病需要急症处置、抢救、送医等环节上,都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风险。
医养结合是广州市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当前,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分为两类:一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作的“功能扩展”模式;另一种,就是养老院配建医疗机构或医院配建养老机构的“功能嵌入”模式。老年人患慢性病、多病共存较多,且发病率高。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但又能获得及时的治疗,对及时抢救、病后康复都有好处。
但是,市政协在调研后发现,这两类设施都存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未能深度融合、提供优质服务不足的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在调研中,向市卫健委提出了建议:“是否能够参考‘长者饭堂’的网格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郑子殷建议,可以组织医疗专业力量对该部分老人的健康管理作网格化的需求调查摸底,做好长期照护的医疗服务支持系统方案、医疗资源配比规划,并且与市民政、市医保局等部门之间形成通报机制。
都说“医养结合”的“医”是基础、“养”是核心。这个“医”又该怎么落实?
市卫健委副主任周端华表示,2018年12月全市社区护理站试点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处于试点初期,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市场消费认知、自身发展条件等都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护理站融合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护理站市场发展环境,继续推进社区护理站试点项目的提质增效措施。”
除此之外,大部分护理站未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也受到了市政协的关注。广州共有63家定点护理机构,平均每个区至少有一家。这远远满足不了广州老人的需求。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傅晓初表示,未来将加快审批定点护理机构的速度,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政策优惠。
B
公办养老院“一位难求”民办养老院“门可罗雀”?建议:上调公办养老机构价格,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
目前,广州市有189间养老机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有59间,民办养老机构130间。随着养老院设施越来越完善,老年人理应也越来越愿意居住。但政协委员调研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截至今年7月中旬,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网上平台信息显示,14家可轮候的公办已运营养老机构空床位总数为99张,轮候人次达到8127人。尽管如此,公办养老机构因其有服务质量保证、收费低,还是受到老年人的青睐。有委员发现,目前广州仅有的59间公办养老机构受到老年人的“热捧”,床位可谓是“一位难求”,已无法满足大部分老人的入住需求。相反,部分民办的养老院却是“门可罗雀”,吸引不了老人的兴趣,最终造成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过半床位空置”现象。
政协委员调研后了解到,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收费价格的差异。“民办养老机构初始的投资普遍都比较高,而且运营成本也比较大,并且它在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上,总体而言比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小很多,所以这也使得它的收费价格偏高。”在广州医科大学的钱锡红看来,价格是造成入住差异的关键。
市政协委员刘惠萍表示,“公办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一环,政府要推动其深化改革。首先,就要对公办养老机构收费进行改革。”
“应该全面落实‘应保尽保’、‘当保则保’、‘能免则免’、‘可减则减’原则。”市发改委人口就业保障处处长罗欣贤直言,因为公办养老机构并非“当保则保”,定的价格太低,将会对民营的养老机构的收费空间造成压缩,形成公办价格洼地。“民营的价格上不去,那么民间养老机构的投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那么,我们社会总的养老床位就不能有效供给。政府就是保障重大疾病,其他就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对于一些有“不离家、不离亲”养老愿望的传统长者,市政协委员夏凤华建议,可按照普通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对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以满足群众养老服务需求。
对此,市民政局巡视员易利华表示,今年我市将推动建设30间以上60张床位左右的,具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在养老床位紧缺的老城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针对这个问题,广州市副市长黎明表示,目前可先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建设,辐射周边,带动周边,以此推动养老院进入老城区布局,“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C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
养老机构新建很困难?
建议:差异化规划,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能够在家附近养老是普遍诉求。但就拿广州市为例,很多老城区的老年人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可是老城区的土地开发的利用率也很高了,再建新的养老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其实不单单是新建养老院存在一定的困难。就算是老城区的一些存量房改建养老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钱锡红举例,例如养老机构在报消防审批的时候,通常要求是商业养老用地或者是福利用地,“但是我们目前市区的很多存量的土地,多是住宅用地或者是厂房、工业用地。所以在报这个审批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中心城区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对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巡视员李秋霞提出,应该在总体布局上,规划针对不同地区供需不同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规划策略。“例如对于现状养老机构建设较为完备的街(镇),以完善补充为主,鼓励使用存量用地或通过混合使用方式实施养老设施;对于养老机构严重缺失的街(镇),采取存量提升和增量开源同步进行的策略。”
“在规划到位的情况下,还要确保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到实处,”市政协委员谭国戬补充道,“在新建城区和住宅区,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要同时制定具体配套机制以落实以上‘四同步’。同时,要强化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实质性参与发挥作用,确保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地不走样。”
在天河区龙怡路,就有一家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这家中心怎么能建设到这里来的呢?原来,天河区民政局利用租赁方式解决了本区空间配套不足而无法建立养老设施的问题。
据天河区民政局副局长朱玉标介绍,这个居家养老示范中心,一年的租金就要120万。“在运营上我们场所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那么200万一年的购买经费保障了我们养老设施的场所落地和服务落地。”
广州市《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已明确,非营利性养老设施可以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设施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并将出让起始价格按照不低于相应地段办公用途市场评估地价的一半拟定,进一步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李秋霞表示,“我们每年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里面,都会征求民政部门和各区的意见,在计划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新闻推荐
街坊有所呼小e有所应扫码说出您的烦心事,小e助您解决有求必应位于天河城大街东北角天环广场旁的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