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分享垃圾分类经验:垃圾分类有妙招 养成习惯最关键
增城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有一段时间。近日,记者来到增城区一些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探访小区里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居民,听他们分享自己垃圾分类的经验。
家里常备厨余和其他垃圾桶
今年55岁的林朋华,平时积极参与社区里的垃圾分类活动,还是小区垃圾分类家庭积分排行榜上的“常客”。
自增城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后,林朋华就特别关注,他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情,每个家庭理应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刚开始垃圾分类,什么垃圾放什么颜色的垃圾桶,这些我都是从电视里了解到的。”林朋华说道。
在林朋华家中,记者注意到,茶几上放着四个透明的玻璃碟子,家里还放着两个社区分发的小型分类垃圾桶,一个放着红色袋子,一个放着白色袋子,分别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林朋华告诉记者,茶几上的玻璃碟子是为了防备有客人来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分类,可以先将垃圾放在那里,过后自己再进行分类。而家里常备着两个垃圾桶,也是为了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在谈话中,林朋华看到玻璃碟子里的垃圾不少了,便将玻璃碟子拿到外面,将碟子里的果皮扔进套着红色袋子的厨余垃圾桶,纸巾扔进套着白色袋子的其他垃圾桶。在他家的阳台洗手台上还放着一个纸箱,装满了塑料瓶,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林朋华就会拿到小区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投放。
“其实垃圾分类只要习惯了就好。社区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只要将厨房垃圾与客厅垃圾分开,基本上就分清了。”如今,林朋华已经成为一名“垃圾分类达人”,不仅自己认真做垃圾分类,还带动起亲朋好友一起参与。林朋华的妻子笑着告诉记者,家里人平日不小心将垃圾扔错地方,都会被他”教育”一番,必须重新拿起来分类投放。
厨余垃圾可发酵成肥料养花
在锦城花园小区,有不少居民垃圾分类都已经做得很好。然而有一位居民,不仅自己家里的垃圾分类做得好,还成为义工向其他居民宣传垃圾分类。
这位热心的义工就是居民胡先生,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一直以来他都热衷公益,自从小区推行垃圾分类之后,他便开始关注起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小区垃圾分类活动,向其他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同时,他也在日常进行垃圾分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每天进行垃圾分类,胡先生渐渐发现,自己家每天产生的垃圾中有70%都是厨余垃圾。这么多厨余垃圾能否在源头就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彻底减少“输出量”?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胡先生的脑海里。直到有一次他偶然了解到,一些厨余垃圾可以通过简单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他便在家尝试操作。
胡先生向记者介绍了厨余垃圾发酵的经验方法,他表示:“像鱼、肉、海鲜等厨余垃圾,我是不会用来沤肥的,因为味道太大了,一般只用菜叶、果皮等植物性厨余垃圾来发酵。只要将厨余垃圾放到有盖子的桶里,发酵十几天就可以达到使用要求。”现在,胡先生已经成功将厨余垃圾发酵成肥料,并在家里用来养花。
在这座城市,每天每个家庭都会产生垃圾。胡先生相信如果大家都能把植物性厨余垃圾用来种花种菜,会是垃圾处理中比较有益的尝试,还可以减轻整个城市的生态压力。
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养成习惯
走进王秀珍家,第一印象是干净。王秀珍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饭,一袋青菜挑拣好后,发黄的菜叶被扔进身后的垃圾桶里,装菜的塑料袋和扎口的胶带则团成一团,放在水池边。等到所有食材都清洗完毕,王秀珍拿起水池边的塑料袋,扔进了客厅的其他垃圾桶里。“餐厨垃圾和塑料袋得分类,不能扔进一个垃圾桶。”王秀珍说,现在不仅她已经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就连家里7岁的小孙女也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今年近60岁的王秀珍是雅居乐小区的一位居民,也是小区里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典型代表。王秀珍家有两个不同的垃圾桶,厨房里镂空的垃圾桶专门放厨余垃圾,客厅里的白色垃圾桶放纸巾等。记者还注意到,装厨余垃圾的袋子上贴了一张二维码。“我们每户居民都有一个账号,扔垃圾前先在智能扫描机提取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随后在智能垃圾分类箱扫描区域进行扫描,再将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箱,还可积分兑换奖品。”据了解,王秀珍家每月的积分都名列前茅,经常可以获得免费的垃圾袋、垃圾桶作为奖品。
“虽然奖品不是很值钱,但是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平日,王秀珍如果看到不愿意把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也会走过去提醒。王秀珍表示,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久坚持下去的。要做好垃圾分类,最关键还是要养成习惯。
新闻推荐
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 公告 增社抚费决字﹝2019﹞065号
告程钦发(身份证号:440183198511143172)刘新妹(身份证号:440183198609183447):被征收人程钦发、刘新妹于2019年1月26日违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