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城为何在大湾区自带“流量”? 建成九年的知识城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创新实力越积越厚
知识城主干道九龙大道航拍图知识城凤凰湖航拍图(曾铠钢 摄)
专题
风起大湾区,云涌知识城。
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在这份堪称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的重磅文件中,“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被着重强调,成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中耀眼的存在。
步入“大湾区时间”,知识城热度明显提升、自带“流量”。上半年,国际政要密集到访、重大合作项目纷至沓来;下半年,一批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四海人才纷纷涌入、学校小区落成开放……就在今天,知识城吸引了300位湾区青年齐聚共话创新。经济“发动机”不断提速,产城融合的脚步越行越近。良性的循环系统,跳动起生命的有力脉搏。
2020年,知识城将迎来建城十周年,一幅宏大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文、图/何瑞琪(署名除外)
希望沃土知识城历次备受重大规划青睐
黄埔区九龙镇的张锡全没有想到,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有一天会成为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项目所在地。
改变来得如此之快。短短9年之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筚路蓝缕到车水马龙,从农田鱼塘到企业云集,知识城的发展一日千里,见证了广州经济的飞速崛起,也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突飞猛进。
时钟拨回到2010年6月30日,知识城正式奠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第三个项目,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时值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新广州知识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陈长新说,有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基础,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开放平等包容的创业创新氛围,知识城能在短期飞速崛起,不是没有理由。
作为广州国际合作的重点项目,知识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对外开放新平台、高新产业集聚区的全新定位。规格之高、产业之新,使得知识城在历次的重大规划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6年,知识城获批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2018年,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2019年,当大湾区从规划变成现实之后,知识城顺势成为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之一,也是粤港澳共建的合作发展平台之一。
不仅如此,知识城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知识城虽非自贸区,但改革创新力度不遑多让,目前,自贸区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产业合作、投资管理等领域的123项政策,已在知识城复制落地。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知识城正在形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国际合作平台。
创新之城知识城以“新”之名从“新”出发
中新广州知识城,显著突出了一个“新”字。每个初来乍到的创业者,都感受到了这里的新锐之气。
三年前,百吉生物CEO李烈涛从新加坡飞赴中国,在许多地方考察选址后,一眼相中了知识城。
“知识城虽然是新开发的园区,但中新合作的高端平台、初具规模的知识城园区、先进的城市发展规划、背靠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基础和丰富的政策支持,都给了我们信心。”李烈涛相信,这里将成为广州连接新加坡乃至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桥头堡”。
李烈涛所感受到的“新”,是中新合作引领之新。而在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眼中,知识城之新,是刷新建设速度之新。
“项目2017年12月奠基,2018年10月封顶,2019年将如期完成9月量产的目标。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到量产的进程,这就叫做世界级速度,令同行叹为观止。”李海明说,政府高效的贴身服务有目共睹,也给予行业强而有力的信心。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下,知识城集成电路产业渐成“雁阵”。目前已有72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慕名前来考察、意向落户,30家企业注册落地,营业额过亿的就超过7家……新能源新材料价值创新园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从此破土而出。
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铺陈开一座新城产业发展的生命底色。目前,知识城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六大价值创新园区,引进百济神州、创维、巨轮、诺诚健华等重大项目165个,预计两年内迎来项目建成投产的“爆发期”,达产产值超2100亿元。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1524家,注册资本1333.83亿元。
如此庞大的产值,是在知识城9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上实现的。未来,无论是技术密度、资金强度、知识集聚程度还是国际合作力度,它在全国都称得上首屈一指,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
知识经济勇尝“头啖汤”打造保护全链条
高新企业纷纷落户,看重的正是“知识经济”的价值。
知识,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核心“标签”,也是《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及知识城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更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知识城,一如其名,从一开始就被视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也被寄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纵深探索的重任。
正因为这一点,2016年,知识城就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政策支持之下,知识城勇尝“头啖汤”,探索一条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式”综改新路径。
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知识城规划建设占地622亩、总投资90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形成了集司法、调解、仲裁、行政执法、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立体式保护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企业面临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创新成果一旦被抄袭模仿,或者遭遇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后果有时严重到难以想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审查业务部副主任刘宏伟说,为企业做好专利布局和专利“排雷”,对所在国家的知识产权潜在的风险进行研判,是帮助企业“出海”的重要工作,也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撑。
截至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完成发明专利审查结案74.4万标准件,年审核结案达15万余件,约占全国的1/5。
目前,知识城致力于建设知识产权最强保护区、最佳运用地。2017年,中新广州知识城出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专项政策,至今已集聚各类知识产权机构100余家。知识城正在探索设立知识产权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首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近期将公开发行。
“湾顶明珠”三大关键词彰显知识城独特定位
将坐标定格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新知识城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大湾区。西连广佛都市圈,东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远处向港澳两地延伸,成为大湾区耀眼的存在。
在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知识城被视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而在近日广东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中,知识城被提出多达6次,在《三年行动计划》里被提出多达4次。仅仅通过这些数字,就能明白知识城在大湾区的重要位置。
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知识城不仅是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还是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更是粤港澳共建合作发展平台之一。也因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全面开放”,是知识城在大湾区彰显独特定位的三大关键词。
“我们研究院坐落在知识城,服务范围覆盖大湾区,目光放至国际科技前沿,要引进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进行落地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分享互利,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型合作模式。”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说。
过去4年,余龙和研究院走过的路,恰好浓缩了上述三大关键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步入建设阶段,研究院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作为知识经济的高地,知识城在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上的先行先试,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的领跑区。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存在,也将知识城与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体系连为一体。同时,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知识城也将成为大湾区全面开放的先行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知识城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全面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勇当探索“尖兵”。由此,它不断努力打造中新两国创新合作典范,将为粤港澳开放合作提供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从广州城市东进发展的桥头堡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到粤港澳重点合作发展平台,知识城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辉煌成绩。
这里不仅是知识产权交易与保护的高地,更是新兴产业大放异彩的产业重镇,同时还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舞台。
高起点,新梦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知识城按下了创新发展的加速键,敞开对外开放之门,未来将培养更多的创新“良种”,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
新闻推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通讯员郑伟德、肖伶、洪晖在广州的科学大道上,5G网络连续覆盖,每天有10台333路观光双层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