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家园小区 垃圾分类 居民从嫌麻烦到逐渐养成习惯
金竹社区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中,图为党员宣誓。
金竹社区志愿者指引居民投放垃圾。
本报讯 (记者陈惠瑜/文 凌云/摄)金竹家园小区位于荔城街金竹社区内,共有606户居民。2018年7月,金竹家园小区正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过社区一年来的宣传引导,以及引进环保公司进行垃圾分类专业化管理。如今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80%、投放准确率达70%。
党员带头宣传
垃圾分类入人心
“纸皮、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菜头菜尾要放到厨余垃圾桶……”近日,记者在走访金竹家园小区时发现,在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旁,不时有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在指引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据了解,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金竹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社区党员带头宣传、实践分类、做志愿者,并发动了一批热心居民参与其中。这些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就是由社区党员、热心居民、小区保洁人员所组成。
去年7月,金竹家园校小区决定撤除每个楼道的独立垃圾桶,实行集中分类投放。尽管在“撤桶”前,物业已经开始了各类宣传工作,但是居民们还是对“撤桶”有了抵触情绪。金竹社区党委书记顾赵晔回忆说:“当时有不少居民向我抱怨,原先走出家门就能扔的垃圾,在“撤桶”后必须坐电梯下楼扔,非常不方便。”
面对这种情况,金竹社区积极发动志愿者到居民家中逐户走访,发放问卷,耐心做工作。“我们告诉居民,垃圾分类刚开始是麻烦,但是慢慢会习惯的。这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其实是项生态工程,惠及子孙。”顾赵骅说。在志愿者们的不断宣传引导下,渐渐地,居民反对的声音小了,楼层“撤桶”后,居民也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投放。
分类投放有奖励
居民参与热情高
为进一步完善小区垃圾收集点建设,去年9月,金竹家园小区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
在小区居民陈阿姨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大家所说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它由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箱组合而成。只见陈阿姨拿出一个智能卡,娴熟地在回收箱上的身份识别区刷了一下,垃圾箱口立即开启。随后,她将分好类的垃圾投入对应的箱口,设备自动积分后计入她的个人账户。
陈阿姨表示:“自从有这个分类垃圾箱,我们居民方便多了。每家每户都发一个卡,我们扔垃圾前直接在用卡刷一下,只要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能给你积分。这些积分还能用来兑换垃圾袋等生活用品。”
今年开始,金竹家园小区还推出“垃圾分类积分排行榜”,根据每户家庭的积分进行每月一评。小区居民邱女士家成为首个评得第一名的家庭,这可把她高兴坏了。“自觉做好垃圾分类不仅有奖品,还能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榜上有名我们全家都觉得很自豪。”邱女士告诉记者,第一次评选出来后,有不少居民都来向她“取经”,要怎样才能获得高分。
有了这种激励机制,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升,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麻烦”变习惯
居民成分类小能手
上午11点多,家住金竹家园小区7号楼的黄女士正在准备午饭,菜叶子和装菜的塑料袋被她分拣开来,扔进不同的垃圾桶里。
记者留意到,黄女士家有三个不同的垃圾桶,厨房里镂空的垃圾桶专门放厨余垃圾,客厅里的白色垃圾桶放纸巾等,餐厅的蓝色垃圾桶放其他垃圾。此外,厨房里还有一个放置着电池等电子垃圾的纸箱。“餐厨垃圾和塑料袋得分类,不能扔进一个垃圾桶,而电池这种有害垃圾则要单独放。”黄女士告诉记者,从去年7月份开始,小区启动了垃圾分类行动,从一开始的嫌麻烦,到现在的自觉分类,她和家人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黄女士的婆婆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是垃圾分类做起来一点都不含糊。“垃圾分类其实不难,只要家里多备几个不同的垃圾桶,把这些东西该分类的分类,各自扔入垃圾桶,我觉得挺好的。”每天晚上,她都会到小区公园里散步,出门时就会顺手把垃圾拿下去投放。
从“随手扔”变成“随手分”,从垃圾分类是“麻烦事”变成“分内事”“日常事”。如今在金竹家园小区里,有八成居民都养成了垃圾分类这个好习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玉娴)今年上半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在区委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下,增城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