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街坊11年如一日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
刘长华在楼顶给瓜果浇水。(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据新华社电当垃圾分类成了时下网红IP,各种段子、表情包像“病毒”一样传播时,没有人想到,现实中垃圾分类何其难也,有人被分类“逼疯”或“傻傻分不清”。
但也有人把这个做到了极致。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没扔过一星半点厨余垃圾。
一个中年男子在自己的出租屋天台上开始了他的垃圾分类之路,十几年如一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区到成百上千个家庭、小区。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垃圾分类难,也不难。
“广漂”扎根天河
厨余垃圾自产自销
今年45岁的刘长华,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和很多“广漂”一样,租房、搬家、再租房、再搬家是常有的事儿。
2008年,刘长华一家搬到天河区。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之外,他意外收获了楼顶一个天台。从此,他在这扎下根了。
在都市中这块难得的小小自留地上,他开始了一场有关垃圾的实验——在家中收集瓜果皮壳厨余垃圾,放到天台的器皿里发酵,待发酵体积变小后,再把它掺到从路边背回的黄泥里,给土壤提供肥料。
他从此成了邻居朋友眼里“不产生生活垃圾的怪咖”。
在刘长华眼里,总能看到“宝”——洗发店扔掉的洗发盆,他捡来装土;别人家废弃的消毒柜、冰箱,他捡来装堆肥。因为是在密闭的空间里发酵,堆肥并没有产生难闻的臭味影响周围环境。
在厨余垃圾堆肥的滋养下,天台小菜园里的南瓜、丝瓜、秋葵等开始挂果,为家人的餐桌添了美食。刘长华家一般每天有两三斤的厨余垃圾,11年来,约1万斤厨余垃圾,被“消化”在他的菜园里。
刘长华去菜市场买菜,掂量两个土豆过完秤,商贩正要扯塑料袋,刘长华连忙摆手制止:不要塑料袋!放我菜篮子里就行。
从最源头开始,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买菜前,想好要买哪些菜,硬的瓜果放最底下,叶菜放中间,猪肉放叶菜上。如果要买豆腐,就自己带个饭盒过去。
带购物袋或菜篮子,已成为他出门的标配。11年来,他还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在不大的房间里,他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好,再用自己收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桶分别收集。
注册环保社会服务机构
数年雷打不动宣传垃圾分类
久而久之,对垃圾分类“上了瘾”的刘长华,不满足只在自家垃圾分类。2016年,刘长华发起注册成立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中心环保类社会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公众开展家庭垃圾有效分类宣传教育推广。
与预想的差不多,事情进展不顺。刚开始尝试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宣传时,居民不信任他,甚至认为他是骗子。没有巧办法。有点“轴”的刘长华想了个笨办法,每个周末,只要没有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他雷打不动在这两个小区开展垃圾回收及分类宣传。至今,莲芳园小区已开展82期垃圾分类活动,德欣小区开展了45期活动。
变化慢慢发生了。德欣小区的龙杭也成了垃圾分类积极倡导者。“起初也只是在家里试试,但形成习惯之后,不分类反倒不习惯了。”
“刚开始做一次两次活动,我觉得他们可能在作秀。但每周一次,连续做了一年,还是挺触动人的。”龙杭说。
记者跟随他来到德欣小区体验垃圾分类活动时看到,一个摊点、四五名志愿者,十几类分类回收袋,一个上午起码有三十户人家,提着垃圾来回收。
新闻推荐
规划助力脱贫攻坚 共绘美丽乡村画卷 穗天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完成首例村庄规划帮扶成果
石崖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广东建设报讯梅州兴宁市新圩镇石崖村是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也是天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