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粤港澳三地优势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体系的建设,将通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来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形成创新动能
牢记嘱托 筑梦湾区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在近日发布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内容之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力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种种提法,都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那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粤港澳都有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的综合优势,其中,港澳地区有着世界顶尖的大学资源和工程师群体,同时,港澳地区高度的对外开放,已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科研机构落地,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优势明显。而且其低税制、法治环境、营商环境都具有充分的国际吸引力。
而广东的优势也很明显,珠三角九个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制造业非常强、产业链丰富,为创新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配套基础和环境。另外,广东地区同样有着很强大的科研能力,深圳拥有很多创新企业,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广东的基础建设、产业转化能力方面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而郭万达也注意到,在《实施意见》中,强调了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所做的布局。他认为,这恰恰也是目前广东在科创事业上的一些短板,既然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那就必然要求在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能力上具有领先地位和带动的能力。而且,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必然是一个体系的建设,因此,也将通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来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形成创新动能。
利用制度创新实现三地科创要素流动
而在三地的优势互补方面,郭万达认为,《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了要进行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创新生态构建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目前而言,三地之间在科创要素流动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大湾区的制度建设来加以解决和完善,包括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而且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是重要内容,因此也提出了要突破创新体制障碍,要利用制度的创新,来建设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国民待遇等,解决了人才流动的掣肘,才能汇集全球的创新资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他还特别强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他认为,利用港澳地区的开放型金融体系,可以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同时,反向来看,也可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中,一定要突出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并且强调的是科研原创能力,要站在全球技术的制高点去开展技术研发和引领。
他提到,广州本身高校众多、科研院所多,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应该通过打破固有机制的束缚,构筑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利用,发挥出创新的潜能。而且,还要与国际接轨,通过机制,实现新的突破,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他举例说,目前南沙区就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与港澳地区进行合作,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南沙准备建设分校,而且还将建设香港科技园,同时积极推动港澳青年到广东创新创业。
而在粤港澳三地之间,广东地区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做得比较好,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香港的基础学科方面能力很强,这就与广东形成了互补的关系,香港汇聚了全球的科学家和人才资源,链接世界的资源能力很强,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借助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将发展的势能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构建出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
李志坚高度认同目前在打破创新体制一些障碍方面的做法和探索。他举例说,最近广东出台了政策,港澳的科研机构可以申报国家的重点课题,这就说明,三地之间在科研方面已经逐步走向一体化。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章程通讯员王君、徐丽民)交齐装修合同款一年后便开始返款,每年返还10%,累计返还10年,算下来能节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