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传统武术发展史略
中国传统武术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里结出的文明之果、智慧之花。它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活态度。它深深植根于民间,流传发展于民间,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与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琴棋书画、柴米油盐水乳交融。你如果从西方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武术,那就很容易误解它。它不是“更高、更远、更强”的所谓奥林匹克精神;不是在貌似公平的规则下制造更多的金银铜铁和倒霉蛋;当然,更不会是金庸笔下的一言不合,刀光剑影,血溅黄沙,不可理喻。我理解的中国功夫的真义,是中国人开辟的学习参悟宇宙、自然、生命的秘密——道——从而获得对世界对生命直接的感悟和还原,获得灵与肉的自由解放和精神境界的升华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它所包含的技击效果并不是功夫的最终目的。高手过招,就像下围棋和中国象棋一样,是“手谈”“口谈”之外的另一种方式的“坐而论道”。而胜负从来就不是最终目的。一句话,中国传统武术是哲学,是文化,是修为,是国粹。
增城并非人们耳熟能详的“武术之乡”,但增城立县1800年,自然有着源远流长的武术传统。增城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南北朝时代的伏波将军周灵甫就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南宋镇国大将军石文光是县城铁溪(今夏街)人,史载其“少有勇略,武艺超群”;派潭腊田埔熊氏作为抗元英雄熊飞的后裔,尚武习武之风相当浓厚。道光、咸丰年间,熊氏二十二代孙熊朝兴和熊定安先后高中武举。时值四方多难,兄弟二人慷慨赴义,效命疆场。锋镝之余,衣锦荣归,并为国之勋臣。为褒奖忠良,垂范后世,皇帝特颁诏令,兴建熊氏宗祠(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敕书熊氏宗祠牌匾。翻开《增城县志》,自古以来修习武功并考取功名的,也是在在有人。
解放前,在增城本土流行的武术拳种主要是属洪拳流派的铁虎拳、梅花拳等。而且和其他地方一样,主要是以舞狮(舞貔貅)的形式开展习练和传播活动。比如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的派潭佳松岭村的舞貔貅,就是由该村一个名叫张古悬的武师流传下来的。他教授的就是铁虎拳及其各种器械。张古悬的后代子孙都以教授貔貅和武术为业。2007年,佳松岭村舞貔貅获得了广东省级非遗的称号。其他客家族群如正果科甲堂(现水围村)张氏、县城太平村刘氏以及南部地区的不少广府村落都以舞狮练武而远近闻名。我爷爷解放前常年在深山老林做柴烧炭,为了防身,年轻的时候,他曾用一担谷的代价,学得梅花拳的绝技“遛马”。我至今记得,小时候爷爷教我们几个堂兄弟“扎马”的情形。可见民间习武的风尚在增城一直十分流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咏春拳开始传入增城。当时荔城西瓜岭村和太平村都有广州来的知青教授当地农民练习咏春。曾任增城武协总教练的刘年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习练咏春拳的。太平村人刘年金现年55岁,十来岁开始跟广州知青学习咏春,八十年代初到广州打工,专程找到了在惠福小学教拳的何建雄师傅,开始系统研习阮奇山派咏春拳。后来,又先后师从谢伟坚、颜波等阮派名师,技艺大长。刘年金从1988年开始在本村授徒,2007年增城武协成立,他担任总教练。后来又在荔城开设金开咏春堂,以教习咏春拳为业。
同为太平村人的中国武协会员、国家传统武术六段、广东省武协咏春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建均师傅,对于刘年金来说,可谓是后起之秀。刘建均生于1984年,4岁起跟随堂叔刘年金练习咏春,在广州上大学期间,被咏春三杰之一的一代宗师阮奇山之孙阮祖堂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并倾囊相授。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刘建均刻苦磨炼,数年之间,武艺大成。2012年,增城咏春拳协会正式成立,三十岁不到的刘建均担任会长,增城习练咏春拳的各路同仁踊跃参与,济济一堂。刘建均还邀请其师父阮祖棠出任技术总顾问,原广州市副市长陈绮绮,广东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南拳世界冠军梁艳华,广东省武术队总教练、广东省武术协会秘书长、南拳全国冠军黄建刚,佛山精武体育会会长、佛山市叶问研究会会长梁旭辉等人担任名誉会长,阵容强大,成为增城武林的一时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生代武林人士,刘建均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更深入的思考。他近年成立菊坡亭酒业有限公司,整合增城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酿酒工艺,致力于把菊坡亭打造成为增城文化旅游产品,为推动增城区文旅融合,振兴乡村作出贡献。其情怀志向,实堪嘉叹。
太极拳传入增城,比起咏春来,要稍为晚一点。1982年,潮汕人黄周盛大学毕业分配增城教书,课余时间,他开始在同事、朋友间传播,教练陈氏太极。黄老师也是从小习武的练家子,外婆家流行软势拳(潮汕地区对太极拳的一种称呼),父亲也略懂一二,从小就教他一些软势拳手法。10多岁时,他开始跟随舅父练习朱家教和棍术。高中毕业,“学霸”黄周盛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师大)数学系,开始在校内遍访名师,学习武术。他把校内懂武术的老师寻了个遍,先后跟教育系的朱文教授学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跟物理系的赵端程教授学飞龙虎棍(雷仁生棍法),跟体育系的武术老师林仲伟学太极推手。后来,他找到了当时也在华师体育系教传统武术的罗红元老师,并开始系统学习陈式太极拳。
罗红元的师傅叫雷慕尼,是陈家沟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的著名弟子之一,曾任北京武术协会副会长、顾问。罗红元后来移居海外,先后担任加拿大国术总会会长、加拿大武术联合会全国会长,曾多次在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出任加拿大国家武术队教练及加拿大国家散打队领队。他的早期著作《太极拳技理与训练》至今在国内广为流行。罗红元善于把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融进传统的武术教学当中,使黄周盛受益终身。
2012年,以其子黄文乾的名义开设的增城恒盛太极健身中心成立,黄周盛老师正式开始设馆授徒。今年6月在四川峨眉山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恒盛太极组团前往参赛,黄周盛获得男子E组(60岁以上)陈氏太极二路的银牌和飞龙虎棍银牌;黄文乾获陈氏太极一路的银牌及飞龙虎棍铜牌;其他恒盛队员也获得了4枚铜牌。据介绍,本次大赛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不少是省级以上的专业武术队员。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组队未能代表增城出赛。
来自著名武术之乡——湖南兴化的陈平师傅,在2012年把正宗的梅山派洪拳带到了增城。跟刘建均一样,他也是一位八零后新生代武林高手,曾师从我国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协副主席叶西真。2014年,他在荔城成立尚武拳馆,教授梅山派洪拳。他积极推动武术进校园活动,先后到过增城实验小学、荔城二小、凤凰城实验学校等开展武术推广活动。陈平师傅现在的身份是增城区武术段位制负责人、香港国际武术比赛增城区负责人。
除了咏春、太极和洪拳有设馆授徒之外,还有派潭樟洞坑(该村解放前也有舞狮习武的传统)丘国聪师傅的金钟罩铁布衫功夫。他早年跟随师傅在省武警总队担任武术教练,后来回到增城,在荔城设馆,教习推广其自创的功力综合养生拳和铁布衫硬功,深受武术爱好者欢迎。据粗略统计,中国传统武术目前在增城地区开设的武馆有九家,其中增城四家,新塘五家,著名的少林武术的教习和推广则主要集中在新塘。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增城传统武术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自发和松散状态,基本靠市场的、民间的力量在维系,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平台,进行规划、引导、支持和鼓励。而业内人士当中,不乏有理想、有远见且有能力者,但往往感到无能为力。这与粤剧、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项目相比,作为国术的传统武术在增城的振兴发展显得相形见绌。
新闻推荐
村民在生态优美、环境整洁的村子里休闲散步聊天。本报讯(记者李妍凌云文/摄)庆丰村位于荔城街中部,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汤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