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全方位多层次对口帮扶黔南长顺、罗甸 危房改造了,大病能治了,产业增收了
位于贵州黔南州长顺四中的“越秀楼”,是越秀区对口帮扶长顺县投入1000万元修建的住宿楼。
胡瀛斌摄
从贵阳北站下高铁,沿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黔南州长顺县第四中学,在这个距离广州千里之外的学校,有一栋“越秀楼”,这里为上千名学生提供住宿。在更远的罗甸县,边阳镇越秀实验小学已经开学近一年;罗甸县第一中学还设有“越秀班”,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的老师在当地支教。
从2016年起至今,广州市对口帮扶长顺县资金共计1.22亿元,涉及帮扶项目16个。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长顺县,即将在今年“摘帽出列”,罗甸县也预计将于2020年退出贫困县行列。越秀区用对口帮扶长顺、罗甸的丰硕成果,为广东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交出了一份可复制可借鉴的越秀帮扶办法。
南方日报记者李欣冯艳丹
学有所教?千里之外有栋“越秀楼”
6月20日上午,长顺四中送别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他们含泪同老师挥手道别。这是长顺四中送走的第二批毕业生。
2017年8月,耗资2.3亿元的长顺四中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占地258亩、建筑面积超过6.6万平方米的中学,由以前7所乡镇中学合并而来。目前有2310名学生,包括8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98名留守儿童,有2288名学生寄宿学校。
长顺四中校长梁吉锋说,学校高达99%的寄宿率,源于一方面招生覆盖全县10个片区,最远的敦操乡距离县城约90公里;另一方面,寄宿学校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家一般的温暖。
2288名寄宿生中,1000多名学生住在“越秀楼”。这是越秀区对口帮扶长顺县投入1000万元修建的住宿楼。广州市矿泉中学的体育老师杨小中、广州市豪贤中学历史老师林丽霞和广州市恒福中学数学老师李晶3名老师在此支教。
“这里的学生与广州的孩子一样有丰富的好奇心,课上要讲许多知识点满足他们。”李晶坦言,不能把在广州积累的教学经验生搬硬套,要结合本地特点因材施教。
3名老师在长顺四中的课程,颇受欢迎。前不久杨小中妙趣横生的体育课,更是在全县上下“走红”。不为人知的是,支教期间患有高血压的杨小中曾突遭亲人逝世,但他很快调整状态并返回教学岗位,“我不仅是广州人,也是长顺人;不仅是矿中人,也是四中人。”
越秀区还在罗甸县第一中学打造“越秀班”,开启特色教育发展新模式。2年前“越秀班”开班时,53名学生中有精准扶贫学生13人。目前,“越秀班”在办学理念、班级管理水平和提升当地教师的专业水平方面,为罗甸县树立了榜样。
“我会把这里的风土人情、教学经验带回广州,让学生了解到这里同龄人学习的不容易、求学的热情,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李晶说。
住有所居?帮助全县253户改造危房
驱车从县城向西出发,经过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来到长江村小寨组。爬上建在半山腰的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工整的农舍。
“去年这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出门就是烂泥路,危房更乱了。”就职于长顺县残联的但秀丽,是长江村小寨组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但秀丽所驻扎的小寨组,15户6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户57人。村落里面农舍许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透风漏雨,木质主体结构早已腐朽。由于缺少资金,包括长江村乃至整个长顺县的危房改造,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
2018年,广州市向长顺县提供农村危房改造资金866.69万元,帮助全县贫困户253户农户进行危房改造,解决了燃眉之急。
小寨组农户王正学一家6口是但秀丽对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4年帮扶,这一家人如今有了家庭医生、合作社医保、分红、养殖补贴,去年还获得3.5万元款项用于危房改造,“他们还自筹资金,全家动手建新房。他们家得以脱贫,主要原因就是勤劳。”
走进王正学的新家,他的弟弟王正伦脸上洋溢着喜悦。更令他高兴的是,小寨组去年还修通了通组路、串户路,安装了路灯和饮水管道。今日的小寨组,需政策兜底的仅3户10人,4户D级危房全部改造重建,到6月底,整个长顺县253户农户将彻底解决危房问题。
同时得以解决的,还有困扰长顺人多年的吃水难。“这里降水时空不均匀,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地表水稀少。2016年打了32口井,成井率只有80%,井深近200米才能出水。”该县水务局饮水专班负责人龙官德坦言,部分地区常有半年时间在六七公里范围内没有水。
去年,长顺县投入2440.13万元建设6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其中广州市投入2333.31万元,大到水厂、水泵、净水处理器、输配水管网,小到入户水表、水龙头,把自来水覆盖11村18262人,彻底实现群众“饮水不愁”。
龙官德忘不了9年前大旱期间,拉着水车给村民供水的景象。如今,这个曾是他心中供水老大难之一的磨谢村,已经实现自来水供水到户。“那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能放心,家中老人孩子都吃上了放心水。”
病有所医?越秀医生进大山“传帮带”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醉”体现了当地的饮酒文化。但长期饮酒,常年居住在较高海拔地区,给当地人带来不少健康隐患。
“住在山区的农民出行不便,尚未形成看病习惯,往往选择隐忍,导致小病成大病。”来自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李棣豪,于今年4月来到长顺县代化镇中心卫生院帮扶,接替之前来自越秀区中医医院的医师何彬。
两位医生所到的代化镇,距离长顺县65公里,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下辖7村1社区26461人。而镇中心卫生院只有29名医护人员,不仅服务本镇居民,还对临近的几个乡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担子重。
“以前卫生院医技水平不足,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病,都给不出完整的治疗指导方案。”卫生院院长梁永学说,两名从越秀区派来的中医全科医生,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
据梁永学介绍,首任帮扶医生何彬在一年时间里,通过亲自临床指导、教学查房200余次,门诊坐诊96天,疑难疾病现场指导20余次,学术讲座16次,带出了一支本土的全科医生团队,还帮助卫生院建立全科医学科和中医科。如今,李棣豪也在中医科坐诊并带教年青医生,他还专门备有一个记事本,对诊疗过的患者情况如数家珍。
截至目前,越秀区先后派出10名医疗专家分别帮扶长顺县3家医院,提供100万元采购医疗设备,派出3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罗甸县人民医院。同时,累计接收两县55名医院院长、医疗骨干到越秀进修学习,以“一对一、点对点、院对院”的“传帮带”形式,实施“造血式”医疗扶贫。
“越秀区专家医师给我们当地打造了"带不走的医疗人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重大病不出县城",防止脱贫户因病返贫。”长顺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柏章雄说。
劳有所得?鼓励农户走上产业脱贫路
长顺县历史悠久,有着“金竹夜郎”美称。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发展基础仍然制约着其经济发展。
近年来,长顺县以东西部协作帮扶为契机,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位于广顺镇的长顺·广州江楠集团精品蔬菜产业基地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春节前后,产业基地开始大批量投入生产。如今来到这里,蔬菜种植与土地翻整在一望无际的田间同时进行。未来,这个规划面积达1380亩的产业基地,将种植高品质甜玉米、韭菜、辣椒、空心菜、南瓜。
“长顺县的蔬菜产业基地分为两部分,一是蔬菜生产,二是冷链物流中心。”基地项目经理杨治伟介绍,产业基地还专门聘请有种植经验的“老手”,从蔬菜品种辨识、农用机械操作、有机肥施用、病虫害防治再到农产品收割,“手把手”教当地农户。
为了让优质的“黔菜出山”,杨治伟表示,产业基地还将于7月中旬开建冷链物流中心,未来将有能储存200—300吨农产品的冷库,并提供农产品打包分拣,增加农产品的商品性,“新鲜高品质蔬菜,24小时就能抵达广州销地市场,并开设贵州农产品销售专区,打造黔菜品牌。”
“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规模1.3万吨,产值6000余万元。农户可以获得包括年终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收入,为当地农户增收。”杨治伟说,增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带来示范效应,给当地农户提供市场销售渠道、收购优质农产品、提供优良种植品种,才能实现产业致富。”
截至目前,越秀区已经先后组织重点企业、商协会到长顺县考察6次,引入5家企业落户长顺县,并以产业带动脱贫2154人。罗甸县也于去年11月在越秀区招商引资,现场签订重点合作项目9个,总投资14.6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越秀区的企业进驻,将先进经营理念带入长顺、罗甸,当地农户正放开手脚,争当致富领头羊。“我要把这500多头"山养猪"作为龙头,打造磨谢村农家乐品牌。”磨谢村村民黎多向买下了村前的一座山,立志把自己的养猪事业做大。“我要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黎多向的养猪事业已经带动6户年轻人回乡创业,他对未来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大院大门年久失修 他们来解决 华乐街青菜东社区多方链接社会资源为4个大院免费更换全新电子门禁
老城区里的大街小巷中分布着许多已经上了年份的小区、大院,由于大部分缺乏完善的物业管理,导致这些大院的硬件设施常因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