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龙舟景,今兴文化节 广州车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南方日报 2019-06-06 07:01

2019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节6月2日开幕。

6月5日,天河区举办车陂龙舟招景活动。

车陂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党建引领下开展工作,成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艺交流、邻里互助等实践平台,吸引了众多志愿者参与。

“龙舟剧·宗祠版”演职人员中,集合了来自广州七大高校的师生、车陂龙舟非遗传承人、车陂龙形拳传承人、车陂小学学生和车陂艺术团等成员。

在“龙舟剧·宗祠版”《车陂龙舟最有戏》中,演员现场舞蹈演绎传统龙舟文化。

端午将至,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在广州拉开帷幕。“不趁车陂景,不算扒龙舟。”车陂村龙舟,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史可考的车陂村龙舟,传承至今至少已有150余年,时至今日仍在精彩上演。

鞭炮隆隆,鼓声阵阵……5日,广州车陂龙舟文化节“招景”活动在车陂涌精彩上演。两百多艘龙舟前来“走亲戚”,广州最大“龙船景”正在进行。

多年以来,世代车陂人以“龙”会友:起龙、采青、赛龙、探亲、招景、趁景……传承古老的广府龙舟文化。而在今年,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贯穿端午假期,历时8天,百年传承的龙舟文化有了新玩法,焕发出新活力。

在天河车陂,原为探亲、节日民俗而生的龙舟景,变为融合文创、文旅、公益为一体的文化节;在晴川苏公祠,150多岁的宗祠成为舞台,近距离演绎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艺术奇妙的“化学反应”,强势“吸粉”;在龙舟保护传承之中,依水而生的龙舟文化,在车陂有了“主心骨”:党建为引领的新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正引领着更多“新车陂人”参与社会治理,参与龙舟非遗的传承。

车陂龙舟文化的发展正是天河大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缩影。在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看来,龙舟是留住广州人、天河人、车陂人乡愁的载体,也正展现了新天河对于老广州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郭苏莹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刘力勤

从传承到创新

传统“广府味”有了“国际范”

“嗨嗬!嗨嗬!”浪花飞溅之间,群龙竞渡,锣鼓喧天。6月2日是农历四月廿九,有着150余年历史的车陂扒龙舟在广州上演,来自车陂12个龙舟协会的12支龙舟劲旅正式开赛,吸引超过10万人前来观赛,也拉开了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的帷幕。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有着千年的建村史,龙舟文化流传已久,各种传统仪式至今保留完整,且保留了传统的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等内容,“广府味”十足。

车陂赛,也被民间称为“小广州赛”,坊间有“未踏车陂龙舟地,莫提睇过龙舟景”的美誉。每年农历四月末,车陂村都会如期举办车陂杯龙舟赛,从1970年代末恢复龙舟活动后至今,这一“斗标”从未间断。

“目前,车陂村共有55条传统龙船服役。以前村内水上交通探亲出行,龙舟即为主要交通工具。”“车陂扒龙舟”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苏应昌透露。如今,划龙船的人中,也不乏90后年轻人的身影。

无论男女老幼,赛龙舟激动人心的鼓点声,再一次勾起车陂人骨子里的“龙舟情结”。在龙舟赛中,拔得头筹的车陂东平梁队中,最小的龙舟手就是90后。成员梁润添激动地表示,“去年队伍因为0.2秒之差与冠军擦身而过。为了此次胜出,我们整支队伍已苦练一年。最小的90后队员,即使再忙,也赶来参加。”

刚观看过扣人心弦的龙舟赛,沿着河涌去参观晴川苏宗祠、逛逛公益集市、再亲手体验做一艘纸质龙船……特意从深圳赶来看龙舟赛的游客陈阿姨用“不虚此行”形容这一体验。她说:“原本预留半天时间来看龙舟,没想到体验了这么多好玩的,端午节要带孩子一起来体验龙舟文化。”

快闪、非遗课堂、宗祠游赏、宗祠城际穿梭……从端午赛龙舟、吃龙舟饭的传统民俗到融合文创、文旅、公益为一体,今年,龙舟赛有了新玩法。

在本月,车陂还为全球游客提供了扒龙舟体验、龙舟拔河趣味赛、宗祠游赏、宗祠城际穿梭、龙舟文化展览、龙船饭体验、文化剧表演、文创嘉年华、亲子研学、摄影采风、文化课堂等一系列活化乡村文化的文旅产品项目,带来一场丰富而浓郁的文化盛宴。

龙舟文化的“创新玩法”也吸引了粤港澳人士、国际友人前来参与。来自德国的Jessica在广州做短期交换生,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车陂5日的招景活动。

感受到招景日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Jessica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很热闹也很有趣。”而在6日,还将有非遗课堂、扒龙舟、龙舟饭等文化体验活动供粤港澳人士、国际友人参与。

从传统到艺术

150年宗祠里“车陂故事”有了新内涵

150多岁的宗祠前奏响悠扬的竹笛声;气势磅礴的男子群舞“龙舟舞”引来阵阵掌声……6月5日,农历五月初三车陂“招景”日,以龙会友的车陂热闹非凡,“龙舟剧·宗祠版”《车陂龙舟最有戏》在苏轼后人的晴川苏公祠首演。

“车陂好,车陂美,占有天时又地利,又有龙船又有戏”。龙舟剧中,车陂小学学生们稚趣的童声吟诵的这首古老的车陂童谣,讲述的正是车陂古村龙船和戏曲的传统。

今年的车陂文化艺术节激活了“又有龙船又有戏”的传统,不同的是,传统龙舟文化正与现代艺术产生更为奇妙的“化学反应”:广州大剧院、车陂古村、七大广府高校联合创新,在现代舞蹈中融合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

这是多元文化、多元艺术和多方人员融合的首次尝试,从万人瞩目的端午龙舟赛到数十万人争先参与的龙舟文化节,从传统到现代,龙舟文化正焕发新的活力。

对此,该剧文化顾问、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说:“我们希望在划龙舟的同时加入戏剧的元素来恢复这个传统,因此与广州大剧院合作,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宗祠剧”讲述的是当下地地道道的车陂人的故事:传统节日端午节之际,自小随父亲移居澳门的车陂后代苏为氹回到故乡,偶遇从未谋面的“九堂叔”苏身正。以苏为氹的视角为主线,看尽车陂端午传统场景。

车陂的龙形拳、龙舟、民谣等通过艺术创新的方式随着故事展现,在两个成长于不同环境下的车陂人的对话中,反映出新时代下亘古不变的故乡情。首演现场中,精彩的剧情时而引来鼓掌拍照,时而引起捧腹大笑。

而值得注意的是,台前幕后一百多人的剧组中,上至80岁的非遗传承人、下至6岁的小学生,都参与其中,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其中,有车陂本地居民、有大学生、有艺术家、有传承人,他们的联袂演绎“吸粉”不断,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来自车陂艺术团的钟肖屏说:“车陂的包容性很强。”三十多年前从棠下嫁到车陂的她对车陂近年来的环境变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友好融合甚是感慨。

除了特邀龙舟剧目《车陂龙舟最有戏》外,龙舟戏剧嘉年华的节目也是精彩纷呈。广大市民可在6月7日、8日两天下午在车陂涌两岸捕捉“快闪式”进行的嘉年华演出。据悉,此次嘉年华将有7部作品上演,作品形式多样,有街头相声、乐器独奏、民间舞蹈、跨界创意肢体剧等等。

这些表演不局限于特定舞台,就在车陂涌两岸,与观众惊喜互动,展现了国际龙舟艺术节包容而多彩的文化特色。

“三年前,车陂村民赛龙舟、车陂景还只是自娱自乐,尽管知名度很高,但只局限于端午节那几天。”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简炽坚说,如今,车陂龙舟文化正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从赛龙舟到治水

昔日臭河涌有了2.8公里碧道龙舟景

鞭炮隆隆,鼓声阵阵……6月5日,广州车陂龙舟文化节“招景”活动中,有两百多艘龙舟前来“走亲戚”,广州最大龙船景精彩上演,划手们的号声、鞭炮声、欢呼声响彻河涌。

车陂村沿涌而兴,每年端午都会在涌上进行龙舟赛,为了方便市民观赛游览,今年在车陂一涌两岸的硬件设施上进行升级改造,两岸河堤将以海绵城市的标准打造2.8公里碧道,涌边的临水步道正是这次龙舟赛最佳观赏点。蓝天碧水之下,河涌内龙船集聚堪称一景。车陂龙舟文化的兴盛与车陂涌分不开,河涌水质更与每个车陂人息息相关。

难以想象的是,临水步道前的车陂“母亲河”,几年前还是一条臭河涌。作为天河区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涌,由于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收集能力不足、“散乱污”企业偷排严重等原因,车陂涌长期黑臭,沦为广州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治不好的车陂涌,让车陂龙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怎能在臭河涌里划龙船?”回忆起之前的情形,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简炽坚说,以前的黑臭河涌,成为不少热爱车陂、热爱龙舟文化的人心中的痛。

而为使车陂“水更清、景更美”,根据市、区的治水工作部署,除做好辖区113公里的截污纳管工程和114个排水口截污工作,车陂街还将河涌治理与“乡村文化传承”相结合,积极发动志愿者队伍一起保护属于车陂居民的“母亲河”,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活动,将每一支龙船队都变成“志愿者队伍”,训练龙舟的同时对车陂涌进行巡涌护涌。

2017年6月,车陂志愿者服务队(总队)注册成立,苏志均任队长,简炽坚任副队长,同时汇聚了多支以保护河涌为目标的“民间河长”队伍,车陂涌也因此成了广州“民间河长”最多的河涌之一。

其中一支队伍就是去年成立的天河区首支女子凤船队,这支凤船队不仅是一支龙舟队,更是一支“护河巡逻队”,她们在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现车陂涌有不寻常的情况,会马上拍照或录视频,说明情况,上传给居委会。居委会再根据照片和视频确定具体地点,即刻进行处理。

简炽坚说,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整治,如今车陂涌的水质改善明显。在工程推进中,村民们都非常支持,在苏志均组建的“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志愿者微信群里,成员已经超过100多人,每天不断有巡涌志愿者发来有关车陂涌的最新信息。

延续护水的传统,在本次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也一如既往地予以了体现。龙舟节开展“垃圾不落地,益起爱车陂”行动,贯穿于各大型单元。除此还在车陂招景日、非遗纪念日两天开展公益集市系列活动。

如今,车陂街推行的“民间河长+官方河长”联手护涌的做法卓有成效,车陂的居民从爱水、乐水到护水,全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河涌。2017年底,车陂涌达到“不黑不臭”的标准。“时隔40年,车陂涌重现萤火虫”的新闻见于报端,还因治理效果良好荣登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光荣榜”。

基层社会治理

龙舟文化传承,党建引领成了“主心骨”

在龙舟节期间,顺着“一水同舟”的车陂导览地图指引,即可参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避开汹涌的人潮,这里可谓是“世外桃源”,可以欣赏到车陂龙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

在展览馆中,能身临其境般观赏车陂龙舟盛会、欣赏车陂民俗童谣,也可以试着敲击百年龙船鼓。观赏累了还可以到展馆内的多功能展厅小歇一下,看看“一水同舟”的文创产品,挑选一两件带回家作纪念。

每年端午节期间,丰富多彩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背后,是车陂街依托“龙舟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宗祠文化为底色,让基层社会治理与龙舟文化紧密结合,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了以弘扬龙舟传统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目前,车陂村依然保留有30多处祠堂、9大姓氏祖祠,尤其对典型的传统民俗龙舟文化保存得十分完好,是历史文化丰富的古村落。为了进一步让传统文化力量助推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车陂村打造了广州市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

在今年的龙舟赛中,除却本村人,也不乏来穗人员积极参与的身影。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说,车陂村原居民有1.2万人左右,外来人口则超过20万人,“无论是治水,还是传承传统文化,单凭本地居民,一定不行。凝聚人心,龙舟文化是很好的切入点。”

车陂街外来劳务和来穗人员众多,人口结构较为复杂,车陂街依托“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公益沙龙分享会”等活动,丰富来穗人员的业余生活,满足不同阶层人员的精神需求,让来穗人员对龙舟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也促进了本土居民与来穗人员积极交流、互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成立了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了龙舟上”。苏志均也成为党支部书记。今年3月,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将党课开到了“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里,主讲老师正是苏志均。而这里,正是促进会的办公地,同时也是该党委的党校之一。

车陂还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党建引领下开展工作,整合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联络室、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成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艺交流、邻里互助等实践平台,吸引了众多志愿者参与。

每到端午佳节,车陂村村委会都会组织“以龙会友”的相关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地把岭南风情、龙舟文化世代传承。如今,车陂的龙舟文化成为车陂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车陂上下大团结、大和谐、大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支撑。车陂街将继续弘扬龙舟文化传统,唱响龙舟文化旋律,助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苏志均说:“车陂只是龙舟文化促进会的第一站。我们要让龙舟文化沿着车陂涌,汇入珠江水中,再沿着珠江水系漫延开来,传播到珠三角的每个角落。”他期待,通过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龙舟”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动能。

新闻推荐

唐时广州地方官常向朝廷进贡诃子舶来诃子制美味饮料

诃子果实。(许旭芒/FOTOE)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我们以前曾说过,在唐末广州城里,曾有一位熟读中华典籍的外商...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