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直击广州创新第一线 项目建设“迈大步” 政府服务“解心病”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目前,该区域建设正火热进行中。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董天健姚志豪摄
20日下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一位记者体验专利产品。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董天健姚志豪摄
现场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公司的工地上机器轰鸣,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正加快建设,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一大批创新巨头争相入驻……在“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活动中,由香港、澳门、台湾40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访广州创新发展现场,深入走访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中新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地。
据悉,此次采访是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系列活动,接下来,采访团将走访多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展为期3天的大湾区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将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湾区建设等方面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进展。
地点: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政策做减法服务做加法
走访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时,一本印有“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的本子引起了采访团关注。
广州市海珠区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科负责人冯莹莹表示,“海珠创新十八条”围绕创新企业奖、新兴产业奖、创新载体奖、创新平台奖、创新资本奖、创新人才奖六部分,将原有繁琐的产业政策体系精简为18条,建立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扶持政策,力求看得懂、记得住、易传播。
“新政策清晰易懂。”澳门日报记者方春城表示,不少澳门青年因信息不对称,往往无法充分掌握扶持政策的明细,错过了前往大湾区创业发展的大好机会。“"海珠创新十八条"的出台使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政策做减法,服务做加法。“我们从不对企业说“NO”,任何问题都要做到24小时内回应。”冯莹莹说,目前海珠已建立了CSO首席服务官制度,即由专人专责跟进企业的困难与诉求,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
2月1日,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正式加挂“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琶洲政务服务中心”牌子,将承接主要包括外商企业注册登记业务、涉税事项全国通办、人才绿卡、贸易通关等涉港澳业务,进一步吸引港澳企业和居民到琶洲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
粤港澳三地法律制度的差异,是不少企业的“心病”。对此,琶洲在全市率先成立服务民营企业粤港澳律师团,破解粤港澳三地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等难题,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明确了法律的红线,企业才能放开拳脚大力谋发展。”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琶洲已成为不少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琶洲总部大厦将于2019年竣工并相继投入使用。”唯品会公关总监宋菁表示,琶洲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之一,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规划地铁8条、城轨2条,“这让不少企业动了心”。
目前,琶洲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复星、小米、科大讯飞、树根互联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龙头产业项目。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琶洲试验区每年新增加市场主体2000—3000家。截至2019年4月30日,琶洲地区已有市场主体11440户,其中企业9546户,企业占比达83.4%。
未来,琶洲将通过数字产业化,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持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地点:中新知识城
“粤芯”半导体项目9月或量产
走入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公司,工地上机器轰鸣,基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车间内,身穿无尘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跟进每一道工艺流程,琢磨如何生产更精细的芯片。
2017年12月,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历一年多的建设,今年3月,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的主设备迁入厂房,这意味着距离量产更进一步。公司副总裁李海明透露,项目将于今年6月投片,9月可实现量产。
“实现量产之后,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1000亿元产值。”李海明表示,项目产品包括微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模拟芯片、功率分立器件等,可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5G等创新应用的模拟芯片需求。
李海明介绍,沿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从深圳、东莞到佛山这一带,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产业和科技创新最发达的区域,芯片产业需求大,但以往这一块主要依赖进口,“粤芯12英寸芯片项目的投产将填补广东省、广州市的"缺芯"空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以粤芯项目为龙头,“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作业模式将逐步构建,产业项目集聚集群集约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将逐渐形成。
在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项目工地,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商业阶段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商,该公司专注于分子靶向和免疫肿瘤疗法的研发。2017年3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奠基,计划建成2.4万升商业规模的生物制剂生产设施,预计直接投资总额超22亿元人民币。今年四季度,该生产基地的一期工程有望建成投产。
“我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苏州,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瑞士巴塞尔等地都有分支机构,其中广州的机构主要负责生产原液和商业运营,研发功能未来也将逐步落户广州。”百济神州副总裁、广州百济神州生物药业首席运营官高伟表示,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的员工超过95%都是本土人才,仅有少量研发和商业人才来自海外,“我们注重使用本地人才,并对他们进行大量培训”。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高伟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伟大和长久的发展战略,将为百济神州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我们将加大在新工艺开发、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投入,扎根并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根据大湾区市场的需求来进一步调整产能,并对二期工程的建设进行指导。”他说。
地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
保护知识产权助湾区创新合作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保护创新,知识产权既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又是强有力的竞争手段。”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以下简称“审协广东中心”)走访时,该中心副主任邱绛雯表示。据介绍,2011年9月,“审协广东中心”正式成立。它的职责是负责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PCT国际申请的国际检索和国际初步审查,为司法程序提供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法律咨询服务,可被理解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大管家”。
截至今年4月,该中心累计完成发明专利审查结案74.4万标准件,年审核结案达15万余件,审批能力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邱绛雯表示,目前,该中心的审查业务覆盖机械、电学、通信、医药、化学、光电、材料等七个领域,现有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利审查员近140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约90%。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热潮中,如何加强三地的知识产权合作?
“知识产权是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创新合作的桥梁。”邱绛雯表示,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愈加频繁,在合作机制方面有不少有益探索,基本实现了三地知识产权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和经验共享。
“港澳的优势是国际化程度高,与国际规则衔接较好,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强烈;广东的优势是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基础好,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巨大。”邱绛雯表示,接下来将参考港澳的经验,创新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形式,让知识产权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采访获悉,为建设知识产权最强保护区、最佳运用地,中新广州知识城围绕打造“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实践探索区”的核心战略目标,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知识城范围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职权“三合一”。
其中,依托审协广东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建设占地622亩、总投资90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引进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广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现已形成集司法、调解、仲裁、行政执法、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立体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法宝。”邱绛雯表示,越来越多大湾区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正积极通过知识产权进行海外市场布局,不仅体现在专利申请、维权上,更体现在与国外科技巨头开展专利交易等方面,“这是让人值得高兴的现象”。
南方日报记者黄锦辉龚春辉
王彪黄叙浩
新闻推荐
洛天依晚会现场声控们的狂欢《国风美少年》年度总冠军蔡翊昇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5月18日,一年一度声咖齐聚、声控狂欢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