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作家要描摹时代 更要超越时代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叶辛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曾任《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著有7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3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8卷本《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
访谈
最喜欢近年创作的《客过亭》
羊城晚报:这次出版的《叶辛文学回忆录》,主要谈论的是您的文学观和创作感受,这是怎么考虑的?
叶辛:作家的回忆录有两种,一般的文学回忆录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我五十岁的时候,上海给我出过一本。后来我在文集里面写过一篇自己的文学小传,主要就是以一般回忆录的形式,谈谈自己的文学创作,比如第一本书是哪一年出版的,是怎样的情况,等等。这一本文学回忆录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向我约稿的。我的创作开始于1977年,正好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步。
为什么要用今天这种形式呢?因为今天的读者再来读我们的书,感受不到作品在当时的情景。比如说《蹉跎岁月》,是我第一部为全国读者知道的作品。尽管从长篇小说的角度,我设置了三条线索,但当年最突出的一点,是我在作品中批判了“血统论”。这在当时让不少读者感同身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读者未必能够完全理解这些方面。所以,我认为,今天写文学回忆录不能像以往那样了。与其再一般地写自己如何创作,不如一步步地交代清楚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羊城晚报:通过回忆录梳理自己的作品,您认为哪些作品意义比较大?
叶辛:每一个严肃的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都是认真的。但是作品的命运却不是作家自己能够把控。作家要为时代和历史留下一部作品,不是下了决心,就能做得到。作品一旦经过出版,流向社会,它就有自己的命运。事实证明,在我的众多作品中,《蹉跎岁月》最为广受关注。如果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那是步入晚年门槛写的《客过亭》,虽然在文学界引起过一些讨论,但它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度,在读者的认可度上并没有《蹉跎岁月》高。
《蹉跎岁月》《孽债》《家教》都曾经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播出不止一次,播出的时候也曾经轰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记住的,还是《蹉跎岁月》《孽债》,《家教》就明显比前两者弱。其实,《家教》在制作和宣传上都强于《蹉跎岁月》和《孽债》,从播出之前预热的情况看也是如此,但它的影响却不如那两部作品。所以说,作家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把作品写得精深。托尔斯泰不见得知道《战争与和平》会流芳百世,但是他的书所揭示的主题是永恒的。
一个作家一定要写好他所生活的时代
羊城晚报:回忆过去的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叶辛:要说特别的感受,就是感觉岁月流逝得很快。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个作家一定要写好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伟大的作家,不但要传神地描摹时代,更要超越时代。
羊城晚报:文学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今天的情况似乎不一样了。您如何评价文学在今天的影响力?
叶辛: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算是翻过去了,对于我们来说,知青岁月是抹不去的记忆。今天的年轻人不看知青的书,我完全可以理解,就像小时候外婆老给我们讲慈禧年间的事情,我们也不爱听,但对于老人家来说,慈禧太后的时代就是她的少女时代啊。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想要知道到这段历史,不妨通过我们这些文学作品,去看一看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时代是怎么走过来的。如果还能读出一些意味,已是它的好处。我想文学的价值也是这样。
无论是马尔克斯,还是帕慕克,拉美和土耳其的故事对于我们一般人又有多少相干?我们为什么去读它?其一他们写的是好作品,再者,他们写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们写出了人类共同的东西,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理解的东西。打开他们的书,你能从中获益。我想大概作家的安慰也是在此。
羊城晚报:您至今还在创作,这么多年来,会不会感觉有创作瓶颈?怎么去突破自己?
叶辛:年轻的时候,我睁大了眼睛看这个世界,拼命地想去捕捉这个时代中敏锐的东西、先进的东西。但到了这个年龄,客观上会遗憾眼力不如以前,身体也不像年轻时候敏捷了,但是到处都是题材,可以写的东西仍然非常多。今年6月下旬我要出一本新书叫《五姐妹》。目前,我脑子里有好几本书想着要写,但必须做出选择。年龄不对了,精力也不多了。接下去写哪一部,这个选择它要结合时代,结合当前的社会,结合今天的读者心理。正如你所说的,今天的读者也不是那个时候的读者了。但我也不会迎合读者,我更想把自己对社会、命运的所感、所悟告诉读者。
4月28日上午,《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叶辛跟读者分享了自己大半生的文学心得。
叶辛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其文学作品中不仅有个人的经历,更有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当年去插队的时候,我比别的知青多带了两个大木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有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中国古典名著。”
“乡下没有什么书看,所以我把带去的书翻来覆去地看,这是无奈之举,但其实获益很大。”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和物质匮乏,让叶辛的思想产生了震撼,他选择用文学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个是上海人看农村的视角,一个是乡下人看城市的视角。”叶辛说,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的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差。
新闻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世界美食集锦预约页面时间5月19日15时-16时5月20日-23日9时-16时地点广州海心沙亚运公园西区一层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