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州·梅香伴书香,广州最古老的书院重新开放

广州日报 2019-05-10 04:18

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更多生活信息请扫二维码配图均为玉喦书院配图均为玉喦书院配图均为玉喦书院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繆璟/文、图

玉喦书院,也常被称作为玉岩书院,位于黄埔区萝岗街萝峰山麓,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广州最古老的书院。闭门修缮几年后,5月1日,书院重新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感受那历史悠久的书卷气。

萝岗不止香雪书院闭门几年后5月1日重新开放

记者此前久仰玉喦书院的大名,只可惜没有提前做好功课,等到行到萝峰山脚下,才发觉书院正在闭门修缮,只能悻悻而归。实际上玉喦书院这一次闭门,从2013年就开始了,仅在特殊日期开放给钟氏后人祭祀祖先。

因而今年5月1日玉喦书院重新开放时,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为这位800年历史的书院再添生机与活力。

要到达玉喦书院,首先要穿过香雪公园。记者再次造访玉嵒书院,香雪公园里到处都标有显眼的路牌,再也不会“扑空”。

萝岗地区种植青梅源于宋代,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园铺满数十里,花海纯净如雪,“萝岗香雪”也一度被评为“羊城八景”。而玉喦书院栖在萝峰山上,正是与和“萝岗香雪”相得益彰,冬可赏梅,夏可避暑,自明代开始便声明远扬,更是吸引了几代文人墨客的足迹。

生长在山上的书院

玉喦书院依山而建,高大的林木郁郁葱葱,环境清幽,鸟语蝉鸣皆在耳边,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惬意十分。一条青石板楼梯顺着山势盘延,牵引着一段探索历史的旅程。玉喦书院融“儒、释、道”于一体,集书院、园林等于一身。现保存有余庆楼、玉喦堂、种德庵、天尊堂、观音殿、山高水长亭、文昌庙等名胜古迹。

穿过玉喦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余庆楼,二楼悬挂的“余庆”牌匾位于“玉喦书院”牌匾正上方,为明朝衡阳王题写。余庆楼修筑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其建筑布局独特,平面呈凹字型,一楼为观鱼池,二层楼阁,三面以廊式楼围抱,剩余一面与玉喦堂相连。

玉喦堂建在与余庆楼2层等高的台基之上,主要供奉钟玉喦。钟玉喦名启初,字圣德,号玉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少时随父迁居萝岗,在父亲创建的种德庵读书,时年50岁时方中进士,官至参议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不料后来仕途不顺,钟玉喦辞官归里,造福乡里。

“七檐滴水”意境深远

此处还有一特别的建筑形式,就是玉喦堂与余庆楼七个屋檐构成的“七檐滴水”。所谓“七檐滴水”,是指下雨时雨水通过屋檐的七个位置,滴向地面的龟蛇池,这缘于当年钟玉喦曾对三皇子有救命之恩,三皇子命人仿皇宫“八檐滴水”的格局重建“萝坑精舍”,为了不僭越礼制,特地建为“七檐滴水”,并将此建筑格局沿用至今。

“种德庵”是玉喦书院的前身,“种德”依字面意思,即“培育美好品德”之意,为萝岗钟姓始祖钟遂和所建立,是族中子弟读书学习处,钟玉喦也是在此度过了漫长的读书岁月,才考中进士。

钟玉喦辞官归里后,在余庆楼的东北侧开设萝坑精舍,在此延师讲学,教育乡中子弟。

走出书院,顺着石梯一路登高,可到达一处别致的小亭,挂有“山高水长”四字大匾。这是明代大儒湛若水所题,以此鼓励钟氏族人多读书,兴文风,现存匾额为湛若水的十四世孙湛宴重书。

亭中石刻为清朝名臣张之洞任职广东时游萝峰所作诗篇,“涨海雪不到,别有桃源津。深崦闭香雪,腊花红如春。”虽然此时是绿意盎然的夏日,但诗中描绘的腊月的香雪美景又浮现于眼前。

新闻推荐

延续4月回暖行情 五一广州楼市成交不俗

□信息时报记者罗莎琳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广州楼市成交表现不俗,整体去化率约五成。记者踩盘发现,有部分楼盘早在五一前...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