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波作品回顾展举行 朴实笔触勾勒苗寨风情
黄文波 《早春》黄文波 《春雨》
近日,“春山沐金田——黄文波作品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通过呈现生活细节的美感,以个人记忆唤醒集体记忆,是油画家黄文波四十多年的创作准则。他的创作扎根于人民,始终给予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作品无不闪耀着朴素温暖的人性之美。本次展览主要围绕黄文波的手稿与正稿之间的关系纵向展开,共展出黄文波约一百余件作品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可以说是对其艺术创作经历和教育生涯一次较为完整的回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早在学生时代,黄文波就表现出旺盛的艺术活力。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春雨》创作于1962年春天。当时还只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学生的黄文波,在老师尹国良的指导下,把下乡体验生活收集到的素材加以整理和提炼,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创作了富有南方气息的诗意油画《春雨》。作品描绘了两个头扎黑头巾的沙田姑娘和老农在草檐下避雨的情景,其中一个姑娘伸手捧接雨水,两人悄悄交谈,而那位老农正吸着烟,望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显露出内心的喜悦。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农民“靠天吃饭”,雨水于他们的珍贵是不言而喻的。黄文波通过农民避雨的场面来表现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热情的景象。著名美术理论家迟轲曾评价道:“《春雨》抓住了有感染力的情境,表达了农民对雨和水的深情,表达了一种将要投入春耕和取得丰收的信心和决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春雨》甫经产生,就获得了多方面的关注,成为黄文波油画艺术创作的重要里程碑,并在2006年入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50件经典作品”。
从《春雨》开始,朴实的题材,朴实的生活,一直成为黄文波的艺术风格,他总是能够从那些貌似平常的角度,找到朴素生活的真实面目。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黄文波被分配到广西浦北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84年调回广州美术学院,先后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在广西工作期间,黄文波长期扎根于广西北部的苗岭,苗寨的生活成为他终其一生的创作灵感与主题,这些画作是桂西少数民族人文田野的鲜活缩影。在苗寨的采风过程中,他进行大量的写生,细腻地观察并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购买了苗族服装和精美的首饰,描绘了牧羊人及他们的羊群、走在山路上的苗族妇女、村镇集市上的买卖人等,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一时期,黄文波创作了一系列如《金铺苗岭》《丰收序曲》《银裹苗寨》等描绘苗寨劳动人民纯朴风情的油画作品。
对待创作,黄文波态度非常严谨,画草图,画色彩稿,画放大的素描稿,最后才上画布。作品《金铺苗岭》光色彩稿就画了四幅,在整个过程中黄文波变换色调,反复推敲,整幅作品构图新颖,色彩华美,人物生动,造型浑厚。画面的运动和节奏极为得当,场面既设计得轻松而富于戏剧性,同时又处理得十分和谐并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另一方面,黄文波在教学方面的出色表现也为他的创作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80年代后,黄文波在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任教素描课程,他教学严谨,对待学生热情细心,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而素描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正是体现艺术家创作思想和观察方法较为独特的一面。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朴实纯净,人文气息淳厚,是其一生专注美术教育事业的印记。本次展览举办之际,黄文波家属将其包括《冬暖》在内共计100件艺术作品捐赠给广东美术馆,这是艺术家及其家属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围绕黄文波的创作手稿与正稿之间的关系纵向展开。在100余件作品和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创作节点和教育生涯,都生动地铺陈在观众面前,仿佛具有了流动的生命力。
“在比对黄文波作品的正稿与手稿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从构思到完成的心路历程。反复推敲,会发现画面里,人物的姿态及景物的描绘都进行过反复斟酌和调整,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一遍遍草稿修改来不断深化和完善主题,将真情实感融入画中,从而完成了一系列释放内心美好愿望的作品。”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振799-90,从工程建设立项到竣工验收,广州将799天的行政审批时间压缩到了90天,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深知其中的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