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篆刻艺术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国内首个“印人数据库”项目在广州启动

信息时报 2019-04-28 00:56

受访专家篆刻作品,印文均为“印人数据库”作者:曲斌 作者:黎向群 作者:潘英伟 作者:吴晓懿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新阶段,广州岭南印社在数字化开发方面作出可喜的探索。4月14日,“印人数据库”平台项目论证会在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举行,是继第三届国际印学研讨会启动仪式之后的重要举措。来自全国各地近四十位专家学者与会评议,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一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项目对于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弘扬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为此,信息时报对印人数据库工作委员会诸位专家进行了专访,请他们对该项目进行“解密”。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曲斌: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品格胸怀未来

(教授、广州岭南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印人数据库工作委员会主任)

信息时报:印人数据库的命名体现了项目组怎样的学术视野和目标?

曲斌:中国最早期而又最成熟的文字当属甲骨文,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亦越趋成熟和完美,因其意、音、形等特质的多样性,给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传递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在书写时,也抒发着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给人以精神层面愉悦的享受。因此,印学理论研究和篆刻实践创作作为中国汉字文化多元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国内大众喜欢,在海外也有很多的人员在学习和研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或贡献,他们的成果理当一并纳入“印人数据库”项目,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更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为增进文化交流起到推进作用,彰显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和价值。

信息时报:为什么印人数据库这样一次浩大的工程,会由岭南印社来承担?

曲斌:“印人数据库”是一个纯公益项目,主要是想为后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精准、权威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岭南印社有继承、创新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而岭南印社又是“岭南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单位,从成立到成长再到发展壮大,我们深谙文化的重要性。因岭南印社拥有全国各地的专家资源,有已成功举办两届和正在筹办第三届国际印学研讨会的经验和资源,有本地区高校专业骨干的专家队伍支持,我们在业界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因此,岭南印社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品格胸怀未来、放眼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

潘英伟:它将是书法篆刻领域最权威、丰厚、实用的内容资源库

(编审,资深出版人、数字出版专家、广州岭南印社副社长、印人数据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信息时报:请您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印人数据库项目。

潘英伟:印人数据库是广州岭南印社努力探索新技术、大数据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的创新,它将是书法篆刻领域最权威、丰厚、实用的内容资源库。印人数据库广泛聚集各类内容资源,利用数字化应用技术,涵盖印人印学全面文献资料,搭建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媒体的功能齐全的智能化数据库和数字内容应用平台。

信息时报:这个项目将有哪些亮点性的功能?

潘英伟:首先,印人数据库描绘了印人印学的知识图谱,内容权威导入、精准标引,将是全球第一的印人印学专业数据库;其次,印人数据库注重智能互动、关联分析,实现领先业界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第三,印人数据库强调共享协同,采用可持续性的知识更新体系;第四,多终端支持,技术规范,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总之,印人数据库将应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多媒体、共享性、社交化的前沿科技,提供智能检索、动态阅读、内容定制、移动增值等服务,实现在线阅读、学习教育、按需出版等目的,构建传统文化的新业态。

信息时报:项目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如何?

潘英伟:印人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示范性,契合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方向,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印人数据库,可以增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用户对书法篆刻的深入了解,并进一步开展篆刻印学的教育教学;通过印人数据库,为书法篆刻研究者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动态互动,提高印人印学的社会关注度;通过印人数据库,有效保存、利用和弘扬印人印学资源,促进篆刻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黎向群:丰富的学术成果是岭南印社建立数据库平台的优势所在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书法史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岭南印社副社长、印人数据库内容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信息时报:岭南印社承担印人数据库这一项目有怎样的优势?

黎向群:一是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岭南印社创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广东以印学研究和创作著名的学术社团,与华南师大城市文化学院合作办学,以高校作为学术支持,还聘请了一批全国著名的文字学家、印学家和篆刻家担任顾问和导师,整合广东高校书法篆刻专业教授和研究员担任印社副社长及印人数据库的专家。

二是平台的规划、设计和内容编写与编辑均由本社的广东省著名数字专家和印学专家亲自担任。

三是岭南地区和岭南印社向来重视印学整理和研究,并且学术成果丰富。岭南篆刻艺术,起源于汉代,发展于明清两代,繁荣于近现代。近三百年间,岭南印学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具有区域性的岭南篆刻艺术,是中国篆刻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以来,容庚、容肇祖的《东莞印人传》一书,收明至近代印家十九人,容庚1919年还在《小说月报》发表首述学篆之道。冼玉清的《粤东印谱考》(后改名为《广东印谱考》),全面对粤东地区印谱的整理考证。马国权的《广东古印集存》、《广东印人传》、《广东印学知见录》,搜集广东印学及印人资料的汇集,为后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近三十年,广东印学侧重在岭南篆刻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2013年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岭南篆刻》,是岭南地区第一部篆刻史,该书系统全面梳理和评述了岭南篆刻的发展历程。此后,岭南印社召开第一、二届国际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以及谢光辉、蔡显良、吴晓懿等人的印学文章,不断挖掘和补充了岭南印学的历史。这些印学成果都是印人数据库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吴晓懿:数字化让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岭南印社副社长、印人数据库内容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信息时报:新媒体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做些什么?您认为印人数据库项目将为篆刻创作与研究带来怎样的改变或者增添怎样的活力?

吴晓懿:印学文化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整理在海内外尚属首见,集印人、印学研究的大全,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其中所涉及的辞条、图片、论文、图书、音视频的采集、录入、编辑和输出等所花费的资金和人力是难以估量的,需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才能完成此项任务。岭南印社敢为人先的创举,其宗旨是为了在建立当代印学的理论体系,促进印学成果的转化,以大数据为基础带动出版、教育等平台的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的立交桥,如印谱的收藏整理与印人生平、书画用印等方面都能构成纵横的关系,更便于研习者的查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印学理论主要依靠书籍的广泛流传的方式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人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拓宽了图文阅读的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甚至是多维度的。特别是在5G时代来临之际,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阅读、多终端共享的资源来建设印人数据库,正是迎合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战略布署,努力地将印人数据库打造成为全球唯一的印人资源库。在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下,印人数据库将更好地促使印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迅速地进入校园,为提高学生篆刻的临摹与创作水平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印学的推广与普及率。

新闻推荐

融通世界 梦想与共

2003年,伊朗商人哈米来到浙江省义乌市,做伊朗丝巾进口生意。2007年,他和中国籍妻子成立了义乌市首家由外商创办并拥有进出口...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