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 广州南沙问计粤港澳院士专家
会上,南沙区区长董可介绍了南沙新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的发展情况。随后,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领域,围绕南沙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责任与担当等话题进行建言献策。南沙区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明主持会议。
中国国工程院院士、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广东)主席刘人怀认为,广州处于粤港澳的中心地区,南沙处于最好的位置。南沙有地理优势,但人才优势仍未显现,目前南沙已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需大力推广引才。此外,科技创新有可能失败,不要怕失败,科研成果创新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范滇元指出,鼓励创新,政策需要创新,真正要创新,要有宽容的环境。南沙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要充分利用优势进行布局,未来应加强高等院校的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有人才方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姚新生建议,南沙成立咨询委员会,根据不同的项目,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确保决策的正确。此外,南沙应发挥是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的便利交通优势,想办法留住人才,可以考虑从高校院所中吸纳人才。姚新生愿意推介南沙的政策、环境,鼓励院士团队成员走进南沙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广联数字家庭产业研究院院长孙玉建议,南沙打造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在打造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要打造队伍建设。有了自己的互联网队伍,就可以发展互联网产业,支撑南沙的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名誉主任郑健超建议研究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化物流系统,还有相应的配套产业,比如智能化电网、智能交通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新滋提出,第一点,把食品安全打造成为南沙的标签,吸引更多人来这里生活。第二点,从香港来南沙,坐船比坐车更快,坐船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建议提速到1个小时内到达,这个在技术上可以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指出,第一,现在创新驱动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申报,轻研发,重“武器”,轻实效管理。建议有一套制度保障,引进人才、吸引人才在南沙创新创业产生成效。第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沙如在发展绿色能源,新能源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化就有大发展。第三,结合地理位置,南沙未来总体发展可以借鉴江苏昆山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提出,第一,要做好顶层规划,发挥南沙的优势和特色,特别要强调差异发展。南沙地理位置非常好,可以重点发展海洋有关的科技产业,包括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可燃冰、新能源这些方面。第二,南沙要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载体节点。不仅要发展好交通、居住环境、教育、医院等“硬条件”,还要有制定创投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软条件”。第三,现在有不少科研单位落地南沙,他们有些什么经验,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调查分析来改进,南沙在科技方面就会有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建议,第一,城市规划设计空间要务实,该疏的时候要疏,该密的时候要密。第二,吸引人才有两条,一个是教育,另外把养老搞好。第三,把立体绿化打造好,这样整个城市规划就有特色了。第四,跟海洋有关,在建筑科技里面,搞点海洋建筑,这样就非常有特色了。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澳门)主席刘良提出,第一,南沙的定位在哪里?珠海有横琴,深圳有前海,广州有南沙,一定要找到优势和定位。第二,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哪里?他认为基础设施要到位,创新是点点滴滴的,要留住人才实实在在的东西要建立好。第三,南沙的标签是什么?有很多的定位和它的策略发展都是顶层设计,涉及到很多的因素,要做好顶层设计。
新闻推荐
艺文多棱镜 “喷枪绘画” 打破“架上”传统 卡塔琳娜·格罗斯个展首次到穗
□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3月30日,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的大型个展《呢喃的泥土》于广州K11正式拉开帷幕。这是格罗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