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药学院团队找到中药药效评价新方法 揭示情志因素诱发疾病易感性科学内涵

广东科技报 2019-04-26 13:05

本报记者冯海波

药效是药物存在的价值和基本属性,然而目前使用的经典药理学实验方法,难以有效表征一些中药所描述的传统作用,作用机制更不清楚,其原因是缺乏适合中药的药效评价模型。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何蓉蓉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疾病易感性的中药药效评价及应用”项目,在“情志致病”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疾病易感性”为突破口,创新和建立了适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药效评价方法,致力解决中药药效表征难的瓶颈问题。成果也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如一载聚焦中药药效学研究

何蓉蓉在暨南大学药学院就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师从姚新生院士及栗原博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对“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此次获奖也是何蓉蓉教授团队十年坚持基础原创,聚焦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基于中药作用机体特点,创建了诸多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客观阐明了部分中药作用效果和机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一方面,基于“情志致病”中医理论,以“疾病易感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心理应激模型建立了“情志因素”诱发疾病易感性实验动物模型,并采用应激激素及活性自由基建立相应的体外模型,构建鸡胚模型沟通体内和体外研究,建立了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药效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所建立的疾病易感模型体系,阐明了情志应激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重要机制,深入研究疾病易感分子机制靶标,揭示情志因素诱发疾病易感性的科学内涵。运用该技术体系,课题组有效评价了一些中药及天然活性产物对病毒、肿瘤、神经等相关的多种疾病“易感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并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筛选发现一些活性单体化合物的作用靶标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进行原创性新药创制研究,获临床候选药物3个。

在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何蓉蓉教授课题组围绕中药大品种,重点解决制约产品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药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应用课题的研发。他们利用疾病易感中药评价体系,有效表征了热毒宁及清热消炎宁等中药大品种的药效,构建活性相关的指纹图谱,提高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通过对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成果推广,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用药,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原创性新药创制研究方面,开展了对嘌呤生物碱Theacrine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相关研究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坚持原创拓展药效评价方法

“寒窗十年苦,潜心磨一剑”,何蓉蓉教授团队是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水平高、富于创新和敬业精神的科研团队。在平台建设和研究方法上,他们坚持原创,形成特色,拓展了药效评价方法,服务社会。近年来,何蓉蓉教授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资助,申请和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组建了“广州市中药抗应激活性评价平台”和“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其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和201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中,发明专利“九节茶提取物在降低流感病毒易感性上的应用”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先后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生45名,团队成员也获得“国家优青”、“广东省杰青”等称号。目前,课题组与美国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及香港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中得以提高和产生新的研究方向。下一步,课题组将在药效表征方法上不断取得创新,在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科研感悟

何蓉蓉教授认为,药学虽然是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但也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需要给予科研人员较充分的自由。因为追求短期成果、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将会削弱基础研究水平。高校开展科研过程中,应当认同长期潜心从事研究工作,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科研人员,支持他们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担负社会责任,这也是能够提高和追赶发达国家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推荐

51名建筑工匠免费登上广州塔参观

新快报讯记者王彤夏世焱通讯员穗建报道昨日,迎“五一”羊城建筑工匠关爱活动在广州塔举行,51名羊城建筑工匠代表登上广州塔...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