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体指尘间 月与中国人

羊城地方版 2019-04-26 13:02

□陈思奇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17)班

中国人童年时接触到的第一首诗可能都会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月之古称有“玉蟾”“婵娟”“晖素”等,都是极美的词汇。关于月,还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许多经典传说,有各种诗歌文献,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再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国人不仅爱月,也爱月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是写月光的明亮清澈,“水中藻荇交横”是写月影的斑驳;朱自清也将“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融入迷蒙缥缈的《荷塘月色》中。正是“月下须有景,才有赏月情”。

然而中国人赏月总是满腹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之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怀亲之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则是亡国之痛;就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透着无奈与悲凉。中国人的月,似乎都象征着家、远方和哀伤。

同样一轮明月,在日本人眼中却有不同含义。据说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中学当老师时,要把英语“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的答案是“我爱你”。夏目漱石却说,答案应该是“今晚的月亮好美”。因为在日语里,“月(Tsuki)”的谐音就是“喜欢,爱(Suki)”。月在日本,便成了浪漫之物,浪漫中又带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

月当然不只属于东方。当千里之外的美国人抬头望月,又是另一番光景。他们眼里没有愁与爱,而是攥紧拳头,喃喃自语:“我要上去。”于是,1969年7月21日,中国人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竟被美国人先实现了。环形山、月海的图片以及各种数据被传回地球,唯月宫、桂树不见踪影,美国人直白地告诉中国人:没有玉蟾,没有婵娟——那玩意儿就叫月球。

但今夜的我又一次凭栏远眺,即使我知道那是一颗冰冷的卫星,上面环境恶劣且荒无人烟,而且它的光辉其实都来自于太阳,我还是会想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还是会因此而思念故乡。

月不属于中国人,中国人却属于月。是月光洒在每个不眠人的床前,是月色勾出他们的眼泪,是月照亮他们的故乡。黑幕中那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琼琚和它皎洁无瑕的光芒,以及光芒下的一草一木,已经和家,和哀伤,和远方融为一体,留在中国人的诗中,淌在中国人的心里。

新闻推荐

学生作文2 乡村的声音

□刘佳欣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1)班本版制图/尹锋峰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就能听到黑牛“哞哞”的叫声,风吹稻穗的“沙沙”声,蝉儿热...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