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打假“周老虎”今着力濒危动物回城 濒危动物守护人胡慧建20多年来致力生态恢复 全国首创“动物进城” 正在请原始森林典型代表红领绿鹦鹉回归海珠湖 希望能重启海

广州日报 2019-04-26 04:15

胡慧建在野外科考。帽峰山公园实施动物进城后的场景红领绿鹦鹉正在进行野外训练。扫码关注“广州日报人物在线”,了解更多人物故事。十多年前,胡慧建提出让“动物进城”,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让本已在城市里消失的动物主动“回家”。由于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这在当时显得相当“前卫”,也引来巨大舆论“阻力”。不过,最后他成功了,而且本来预计要五年才实现的事,他只用了两年。目前这一经验已经在全国包括辽宁、内蒙古等多地推广。

作为一名濒危动物保护人,胡慧建正负责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广东部分的调查,目前普查已收尾,数据库和网络系统都已经完成。做了二十多年动物研究的胡慧建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全盘规划:让消失物种回归,让濒危物种解濒,让经济物种复壮。现在,他们正着力于广东消失物种,被称为“生态试金石”的红领绿鹦鹉的回归。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胡慧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动作都很轻,有时候他还用眼睛说话。这或许是这位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在野外奔忙考察动物,遇到豹子、熊等野生动物更是家常便饭的人所必备的生存方式。

与胡慧建面对面交谈,或许你会有一种被一眼看透的感觉。听到这个说法,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博士胡慧建笑开了,“这倒不至于,不过坐下来,我给你分析五个特点,一定不会错”。他“顽皮”地告诉记者,关于这种“看人”的打赌,他从来都没有输过。

第一时间打假“周老虎”

胡慧建笑道,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绝活儿,无非是二十多年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和对动物行为细致研究攒下的经验。在做科考的时候,他常常是“追着鸟的翅膀,跟着动物的脚印走”。他谈到,在这个行业里,还有许多“道行”比他深的人。“他们研究什么动物,就像什么动物。比如,你一看这个人,就知道他可能是研究猴子的,或者是研究老虎的……”胡慧建谦逊一笑,“我还没有追踪一种动物,"修炼"到底”。

胡慧建的动物研究是从群落和生态系统开始的,“把一个区域里所有的动物一起研究,看它们怎样组合,怎样影响生态环境”。胡慧建2003年从北京大学重新回到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工作时,正值野生动物调查的热潮到来。胡慧建开始策划、筹备濒危动物华南虎的调查。胡慧建说,当时启动调查的原因很明确,华南虎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整个华南地区生态系统里最顶级的动物,它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关于虎的变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明确存在的有五种虎,其中有三种已经消失,接下来会不会是华南虎?”胡慧建发现,当时华南虎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调查,上世纪80年代之后,除了广东省有系统调查,其他地方做得相对较少。而胡慧建提出找华南虎,也是对研究所老一辈研究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提出要保护老虎,大量收集华南地区动物标本的延续。

正是因此,胡慧建说:“当时寻虎已经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当年周正龙发现华南虎轰动一时,胡慧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破绽,“看照片中老虎眼睛的变化,就知道是假”,他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打假”。

提出“动物进城”是有底气的

从“华南虎调查”到“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胡慧建带着最先进的红外相机等仪器就上路了,几年时间,胡慧建几乎跑遍了广东省的每一个角落。2004年,胡慧建提出“动物进城”的城市动物恢复理念。

“野生动物进城,不是说让这些野生动物在城市中自由穿梭,自生自灭,而是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手段,使适合城市目前生态环境的物种,能够逐渐进入城市,并实现定居和繁衍。”胡慧建说,“实质是城市野生动物的恢复,为城市生态提质服务。”

这一“脑洞大开”的想法,果然很快就遭到外界的批评。而这一方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从没人尝试过,根本没经验可循。胡慧建介绍,西方城市的生态保护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借鉴空间,一是,西方城市生态保护意识比较强;二是,城市设计理念不同。西方城市的集中是为了保护,所以在城市中间很少有公园;而中国的城市,园林意识比较强,城市里会有很多公园。

“然而,正是因为城市建设的不同,所以我们很容易做出自己的特色。”胡慧建说,虽然一开始遭遇到很强的阻力,但他是有“底气”的。

这一想法,早在1998年胡慧建做博士论文时就萌发了。“当时我的论文是做大区域的动物组成规律和格局特点”,胡慧建说,正是那时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受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蒋志刚的启发,我在对一个指数进行计算时,发现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结论一直萦绕在胡慧建的脑海中。直到他做博士后时,对长江鱼类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江中游与其湖泊连接受阻,会明显降低长江鱼类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水平影响相当大”,胡慧建说,从那时开始,他就想到要去开展这种群落的恢复。

两年实现了五年的目标

毕业回到广州的胡慧建,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的城市也不应该让它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2003年回到广州后,正好要做“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胡慧建索性跑遍了广州7434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查的结果让他触动很大,“广州的动物原来如此丰富,但城市里的确是弱了很多。”

这是胡慧建第一次做这么大规模的专题调查,在全国来说,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城市里做这么系统的本土调查。于是,胡慧建迫不及待地在2004年就提出了“动物进城”的理念,“只有打破城市和郊区的封闭状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才能提高生物系统的多样性”。

不过,胡慧建最初提出这一想法后,极少人看到它的价值。之后又过了四年,到2007年,在“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的总结大会上,胡慧建再次提出这一想法,这次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得以正式实施。

在这几年的漫长等待中,胡慧建并没有闲着,他早已预见了这一“未来”,那段时日,他做了广州市所有动物的规律研究和技术研发,“为营造栖息地做技术准备”。这不仅为即将实施的“动物进城”打下坚固基础,还省下了时间。当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这一项目时,胡慧建已经是万事俱备。

胡慧建在“动物进城”这件事上,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然而,在后来的过程中却招来了巨大的阻力。当时,有媒体报道对这一理念全盘否定,这些反对意见认为,动物应该让它自己恢复,自然淘汰,不应该人为进行干涉。“当时,国内一家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报道出来后,包括广东省林业的主管部门、研究所的主管部门以及行内部分专家,都开始将矛头指向了我”,胡慧建说,这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为了消除大家对科学的误解,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他,胡慧建除了在山中埋头研究外,还必须承担“宣传员”的角色。那段时间,胡慧建一有空就“挨家挨户”游说,几乎跑遍了所有与之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学课堂、社会讲堂,去一遍遍讲解。

不过,这种怀疑没多久就烟消云散了,因为胡慧建的方法很快就有了成效。他说,当时在大学城就已经有野鸭、大雁、白鹭,还有一些候鸟们都来安家了。“很多人都跑去看”,进展的效率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一般要五年以上才有效果,没想到两年就达到了预期”。

首创“智能机器鸟”引动物进城

胡慧建说,当时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见效这么快,现在想通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他说,“因为城市里动物的生活条件很差,只要用心加以改善,就会有好的效果”。胡慧建确实花了很多心思。他首先改造环境条件,然后提供一些必要的食物。比如,他们把已经被工业污染的水进行了清除,然后引入江水,江水又带来了食物。此外,他们种植很多有花有果的树,解决了动物们的“吃饭”问题。

做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为它们"定制"了特别的环境”,胡慧建解释,比如鹭鸟繁殖时需要很密的林子,很多鸟喜欢在滩涂上吃东西,喜欢潜水,“我们就营造它们所需要的环境”。

“巢”筑好了,如何吸引“凤”,需要一名动物宣传员。胡慧建解析到,自然界有它特别的语言,比如,有几种鸟,只要有它们的存在,就能向其他鸟类传递“安全”和“有食物”的信号,所以,首先要请这些特别的鸟到此“落户”。按照常规操作,人们一般是去“抓”几只鸟进来,让它来招朋引伴。不过,胡慧建独创了一种方法——制造“智能机器鸟”。他们做了一些仿声的小鸟模型,让它们发出求偶的声音、母亲召唤小鸟的声音或吃东西很开心的声音等,再配上音响和动作。胡慧建还给小鸟模型设计了扩音效果,让它传播得更远。

“目前,"智能机器鸟"的设备还在不断改进升级,未来可能它的动作会更多,更智能化。”胡慧建说。

胡慧建说:“回归最快的要数大学城,2009年8月之前,我们就把这些环境准备好了,当年11月很多鸟就回来。”他说,效果最好的是海珠湖,从2012年开始着手时只有40多种鸟类,现在已经达到170多种。

当年备受诟病的“动物进城”,现在却成了全国各地纷纷取经的对象。现在,胡慧建的这一理念正在辽宁、内蒙古等一些省市推行开来。

“解除保护”才是理想追求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做"生态恢复"”,胡慧建的“生态恢复”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归。现在他们正在海珠湖公园进行一项恢复工作,请原来在广东省常见的红领绿鹦鹉“回家”。

红领绿鹦鹉是原始森林的典型代表,是生态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前,广州也有红领绿鹦鹉,现在彻底消失了。”胡慧建说,虽然现在广西、云南还有它的身影,但作为“生态试金石”的红领绿鹦鹉在全国也已经越来越少,已属于濒危状态。

在“生态恢复”这件事上,胡慧建的看法总是显得很“前卫”,“"保护"并不是好事,"解除保护"才是理想追求,保护方法要依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濒危的物种消失了,不濒危的物种濒危了,经济物种失去了活力。像赤麂,华南兔等,以前都是经济型物种,一年的收购量达到二十万只,而现在调查到的种群数量只有一万只。

在胡慧建的工作中,“让消失物种回归,让濒危物种解濒,让经济物种复壮”三个内容同时进行,他说,“目前最重要的仍是如何让濒危物种解濒”。

据胡慧建观察,现在“动物保护”又出现了新情况,“目前,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和保护区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但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的生态受破坏的情况却日益严峻。”胡慧建说,从这两种情况的角力会发现,“我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和投入还有待改善。”

胡慧建列出数据,现在全广东省的陆生脊椎动物一共是1000种左右,一年行政上总投入的保护资金是400万元,“平均下来,一个物种才4000元”,胡慧建说,这个比例有些失调。

遭遇熊豹处变不惊

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跟动物打了20多年交道的胡慧建走过了包括缅甸伊江流域、珠穆朗玛峰地区、西藏羌塘地区以及广东大多数地区,是我国开展大区域动物资源调查最多的专家之一。不过,说起这些惊险的经历,胡慧建显得云淡风轻。

2010年,胡慧建去做珠穆朗玛峰的本底调查时,“以前路不好,常常遇到山体滑坡”,在山间野外调查时,遇到熊和豹子也是常有之事。“也许别人会觉得紧张害怕,我们反而是高兴,终于见到你了!”胡慧建举重若轻地笑道。他谈到,总有一些应急处理的办法,“比如遇到猛兽的宝宝,千万不要去碰,此刻要收起爱心。”

“假设碰到凶猛的野兽,千万不要与它对视,或是转身就跑,而是要看它鼻梁的中间,然后慢慢后退。”胡慧建说,每年他们也会招募一些动物爱好者去协助他们做科考,这些都是“岗前培训”的内容。

从1998年到现在,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人生构想的胡慧建,并没有停步。现在,刚完成“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的广东部分,“数据库和网络都已经建立,目前正在完善调查报告与分析”,不过,胡慧建还有些遗憾,“因为资金的问题,海岛野生动物的调查暂时还未展开。”

胡慧建凝望着远方,自豪地介绍,广东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有1000多个海岛。他惋惜道,“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也是最早完成海岛调查的,曾经在60年代做过。很可惜这些年再没有研究过它的变化”。如果有条件,他希望能把这些岛进行突破。

“这件事意义很大,当我们了解海岛发生了什么,对我们生活方式、海洋保护,特别是大湾区以后的生态保护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另外,对宣示我们国家主权也有重要意义。”胡慧建对海岛调查充满了期待,或者说,这正是他未来的另一个梦想。

新闻推荐

海珠推9大产品 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发布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

发布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