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广州外商只能委托远洋商船传递信件 书信辗转漂泊命运多舛家书海上漂 回音等一年

广州日报 2019-04-25 04:14

1844年,法国人拍摄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区旧影。十八世纪的广州茶叶行图千年广州开放系列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请关注。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图/fotoe

在这个即时通信发达的年代,家书几乎已经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了,像我这样人到中年的“70后”,偶尔翻开20多年前写的信,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味道。然而,把时光倒推300多年,在十三行商馆区打拼的外商们,既无特快专递,也无航空邮件,他们是如何慰藉乡愁的呢?一封封家书在茫茫大海上,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奇幻漂流记?

形单影只在广州最大安慰是家书

在地图上不过巴掌大一块地方的十三行,故事却多得说不完。这一次,我想脱离宏大的视角,讲一讲当年外商们日常生活里的琐事——写信。你想想,假如你同这些外商一样,经历了几个月的海上航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就是船上这些人,时时为风暴与海盗胆战心惊,没准还要目睹水手病死、厨子被海上生活逼疯(注:据19世纪30年代美国旗昌洋行合伙人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其从美国航行至广州的旅程中经历了这一系列倒霉事件),心情一路颠荡起伏,好不容易上了岸,来到一个陌生的亚热带城市,住进江边的商馆,夜深人静时分,会不会特别想念家人;就算带着家眷来的,按照当时官方的规定,外商的家眷只能住在澳门,有生意在身的外商只能在商馆里过“单身汉”的生活,想要排遣这份孤寂,也只要靠写信了。

故事讲到这儿,你可别误会,觉得外商在广州生活得特别差。事实上,除了老婆孩子不能带在身边、平日严禁进城一步、有话托十三行行商向官府转达、深更半夜被嗡嗡叫的蚊子吵得难以入眠等不便之外,外商在商馆里的日子还是过得挺自在的。

就拿最有气派的英国商馆来说吧,据《广州番鬼录》的记载,商馆长廊直面珠江,宴会厅极为宽敞,甚至还拥有图书馆与弹子房,十三行行商对他们的生活也呵护备至,以至于被他们戏称为“假养父”,但再奢华的生活也平息不了对家人的思念,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情,用在他们身上也很贴切。其实,我们今天关于十三行的不少知识,就是从这些外商的日记或书信中来的呢。

托商船代捎家书防海难多写几份

一封家书写起来容易,要捎回大洋彼岸的家可就难了。特快专递的服务就别指望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准备返航的远洋航船。有自家公司的商船最好,没有的话,就委托“隔壁公司”的商船转交吧,最重要的是跟船长打好招呼。不过,只托一艘远洋航船转交,终归不靠谱,万一船碰上海盗或飓风,被击沉了,书信就全没了。普通的家书还好,如果是重要的商业信函,那才叫损失惨重。所以,当时的外商写信,总有写多几份“备份”的习惯。几个“备份”分别交予不同的船长,多出点钱,就当“买保险”了。有意思的是,船长并不介意这样的做法“不吉利”,毕竟,个个都是在大风大浪里翻滚的人,明了远航背后的巨大风险与代价,把信安全送到才是最重要的,“意头”二字,可以存而不论。

书信寄出去后,就只能耐心等待了。想想吧,远洋商船顺风顺水,也得四个月才能到目的地,而且一路还要停靠好几个港口,做点不同的生意,家人拿到信,怎么着也是将近半年以后的事了,至于收到回音,最起码还得再等半年。

海上遭遇袭击书信扔进大海

在望眼欲穿等待的过程中,邮件的保密也让外商牵肠挂肚。尤其是重要的商业信函,万一泄了密,那可真是损失惨重。所以,当时执中英贸易之牛耳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一再向受托运送邮件的各路船长下达指令,当遇到敌人袭击时,要在最后一刻,将这些邮件通通沉入大海,免得落入敌手,给公司带来致命伤害。

望眼欲穿将近一年之后,外商终于陆陆续续等来了回音。返航的商船靠港的时刻,简直比过节还要欢乐。人们纷纷涌到码头,翘首以盼,看商船是不是带来自己期待已久的书信。官方的邮件分派完毕后,就开始一个个唱名,分发私人邮件,收到邮件的人兴高采烈之余,当然要给带信者一些酬劳。不过,分发到最后,总有一些信件无人认领,这些信件就交给当地一位有名望的人,等着收信人来取。这样闹哄哄发邮件,会不会有人错过,会不会有邮件被故意扣留?谁也不好说,可除了这么干,也没有别的办法,大家只有自求多福。

远洋通信如此艰难,当时十三行一宗宗的贸易是如何达成的?远在广州的外商是如何与本土构建商业信息网络,将一船船的茶叶与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海外的呢?想想都觉得是一个奇迹。

洋妇禁入城“水邮”传思念

与书信的远洋传输比起来,往来澳门与广州之间的“邮路”就方便多了。前文说了,即使带着家眷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商,其家眷也只允许住在澳门,不许进广州一步。毕竟,在地方官看来,穿着袒胸露背的西洋女子简直同枪炮一样危险,绝不容许她们在广州露头,有伤风化。亨特曾在《旧中国杂记》中写道:“我们这些可怜的外国人,就连女人的声音都是奢侈品。”

不过,忍耐不了分居之苦而公然抗命的外商也不是没有。1830年10月,有几个英国妇女从澳门来到商馆,她们穿着伦敦时装,同先生们一起走在十三行商业街上。这简直是百年一遇的“西洋镜”,各家店铺打起灯笼,“吃瓜群众”纷纷围观,地方官大惊失色,把对外商有监管之责的十三行行商狠狠斥责了一顿,并四处张贴告示,重申禁令,直到蕃妇离开广州才罢休。

蕃妇造访广州,当然是偶然事件,在绝大多数时候,两地分居的伴侣只能以书信叙说思念。有需求就有市场,几个嗅觉敏锐的外商就此办起了一个小小的“船舶邮局”,邮局一头的办事处设在澳门南湾,另一头设在十三行的商馆附近,每周定期为外商运送书信以及商业文件。这个小小的“船舶邮局”的存在,可算是安慰了外商的不少思念之苦,也大大降低了“蕃妇入城”的危险。

(注:本文参考了《广州十三行文书制度:以鸦片战争前的在华西人邮递为视角》等资料。)

旧报摘录

百年前老报纸热论离婚问题

当今社会,离婚率高居不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意思的是,早在百年前的旧报纸上,嗅觉敏锐的媒体从业者就已注意到了离婚时有发生的现象,细读文章,倒也有点意思。

离婚何以常有发生

有一个问题在现在的社会可说是甚嚣尘上——离婚何以常有发生?离婚这两个字,在现在已成为听熟说惯的一个极普通名词,差不多每天在报纸上都可以找到,因此人们已不觉得离婚是什么重大的事,究其原因大约两种。

其一,我们不得不加罪于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买卖式婚姻制度,在这种婚姻制度之下不知已牺牲了多少有作为的青年男女,到了现在再不能忍受下去。因此不少不甘压迫的青年男女,鼓着余勇去奋斗,想夺回已失去了的人身自由。

其二,现在社交公开,一般青年男女为了宝贵的自由权不让人剥夺,故凭着自己的眼光去选择一个称心合意的良伴,因此很多得到美满的结果,但因此而失去一生幸福的也属不少,他们不先把对方的道德、学问、性情加意审评一下,只因对方的金钱诱惑,或自己一时冲动,就把一生的幸福都埋葬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到后来发觉对方见识浅薄,道德卑鄙,性情不相容。夫妇间渐起冲突,互相讨厌,最终的结果就是离婚。青年时候的择配是一生幸福的关键,故宜慎重再慎重。

(摘自1929年5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文字整理/王月华)

新闻推荐

在线智慧医疗平台健客承接电子处方

信息时报讯(记者谢菁菁)4月23日,广东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全面启用暨首批互联网医院上线服务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包括广...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