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地球守护者 第5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扫二维码参与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对比图
官湖车辆段上盖方案鸟瞰图
文/赵燕华 穗规资宣
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值此到来之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以“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的系列地球日宣传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主题宣传
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是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以“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激发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今年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自4月22日开始至4月28日结束。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活动安排将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充分开展贴近百姓、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
其中,“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网络公众宣传活动,将世界地球日、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及生态文明理念制成选择题,于4月22日通过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微信公众号推文链接、识别二维码等形式推动,邀请公众进行线上答题抽奖,进一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开设了户外媒体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在广州市内公交站候车亭等公共场所进行了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专题宣传,呼吁民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提升民众对“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关注。
此外,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其官方网站开设了“世界地球日”宣传专栏,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
通过派发主题海报、宣传小册等资料,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社区、进校园,为广大市民介绍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耕地保护工作、集约节约用地工作等情况。
记者了解到,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广州市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宗旨,分别选择了1—2处公共场所举办“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现场宣传及政策解读活动,向市民发放相关宣传资料,提高市民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世界地球日
22
21
守护地球 从我做起
地球守护者的故事
一个人,一件事,一座城,一个地球。城市,因每个人的守候而越来越明亮。地球,因每个人的守护而越来越美丽。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已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等自然环保观念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民众以自己的行动守护地球。
绿色出行低碳环保
家住广州越秀区、在黄埔大道西上班的市民孙先生是个“骑行达人”,每天上下班几乎都是骑共享单车。“单程5公里左右,骑行时间大约20到30分钟。无风的好天气,身体会微微出汗,遇到大风天气,御风而行大汗淋漓。骑车上下班,既活动了身体,又减少碳排放,一举两得。”
与孙先生一样热爱环保、绿色出行的还有家住广州海珠区下渡路的陈女士。“去年年底我退休了,现在最喜欢和老伴骑自行车休闲,沿着江边绿道,我们会一直骑往阅江西路。”陈女士说,时不时与花海、青草地、绿树擦肩而过的感觉很美好。
种树植绿尽份力量
家住广州南沙区滨海花园的商先生,前几天从网上购买了两株桂花树苗,和小区物业商定后,与妻子一起,带着女儿和孙女把两株美丽的花树种在了小区空地上。这已不是商先生第一次自己买树苗绿化小区了。
“原来在番禺丽江花园居住时,每年都会买上两三株不同的树苗,种在小区里。和孩子一起种树,见证小树的长大、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很美好。”说起种树的初衷,商先生笑笑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今,商先生虽然已经搬离了丽江花园,但他和家人种下的各种树木会一直给路过的人们带来花香、清新与阴凉。“在新的住所依然会一直种下去,一棵树,为自己,为大家,为地球。”商先生说。
广东地质资源亮“家底”:
拥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
链接
4月19日,广东省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在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拉开帷幕。未来一周,广东各地将走进地质公园和博物馆等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会上,广东地质资源也亮了“家底”——拥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省级地质公园。
在该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广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水田垦造力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采石场复绿,推动国土绿化大行动,积极筹建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下一步,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动真碰硬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此外,启动仪式上也透露了广东地质资源的“家底”。据介绍,去年在全国率先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海洋观测网,全省共有160个矿山通过评估建成绿色矿山,超额完成年度建成60个绿色矿山的建设任务。目前,广东省已设立了2个世界地质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以及8个省级地质公园。
主办方还举行了广东省国家及省级地质公园图片展、防灾减灾、矿山复绿等图片展揭幕仪式以及“地质遗迹保护志愿者”授旗仪式。本周内,广东各地将以走进地质公园和博物馆、走入学校和基层、走向科普基地和野外观测点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
知识竞赛等你挑战!答题即有奖
相关
活动
今年4月22日是我国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为了进一步落实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要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结合广州实际,将开展“世界地球日”知识有奖答题活动。
4月22日——4月28日期间,广大市民可以通过访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参与“世界地球日”知识有奖答题活动,挑战关于“世界地球日”、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及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广大市民可转发邀请更多朋友参与,共同关注和爱护唯一的地球。
据悉,凡参与本次“世界地球日”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即有机会获得丰厚奖品。
奖品设置:
一等奖:3名,奖智能手环
二等奖:5名,奖蓝牙耳机
三等奖:15名,奖智能音箱
广州行动
盘活历史存量用地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日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国土资源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州,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
2018年11月,广州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工作,编制形成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阶段成果,并两次征求市相关部门、各区政府意见,于2018年12月14日在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获通过。
据悉,规划部门深刻把握广州“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强化底线意识,严格管护自然生态网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一是顺应广州自然地理地貌,依托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构建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保育市域九大生态片区,建设市域-城市-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三是落实底线管控要求,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走在全国前列
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方面,广州市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南沙区获国务院大督查用地计划奖励指标。
2018年省自然资源厅采用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近三年用地量(2016年至2018年)、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土地处置、供地率、现有闲置土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GDP、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加分等8项指标对全省124个县(市、区)在土地利用执行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成效、土地利用秩序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广州市南沙区、黄埔区、增城区、越秀区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省第2-5名,其中南沙区作为“国务院大督查用地计划奖励指标”推荐对象上报自然资源部。
广州市还制定政策,健全土地利用管理长效机制。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前置审批用地公开出让及前期投入补偿有关问题的意见》(穗国土规划规字〔2018〕3号);出台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8〕7号);印发实施《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印发关于明确我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计收标准的通知》(穗国土规划规字〔2018〕2号)、《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关于落实事权下放要求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通知》(穗国土规划字〔2018〕386号);制订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国土规划字〔2018〕394号);启动修订《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3号);修订完善《广州市工业用地使用权先租赁后出让和弹性年期出让实施办法》;印发实施《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建立广州市土地管理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如何加强建设用地供后监管,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广州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据统计,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关于落实事权下放要求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指导各区开展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建立包括闲置土地预警、开竣工申报、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处置和闲置土地接管、利用等在内的一整套覆盖全过程的全程监管规定,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用地批后监管机制:一是加强对出让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管,对存在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不按期动工、竣工和不按合同内容开发建设等情形的,依法追究违约责任。二是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按照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实时掌握地块动、竣工情况,在动工开发建设期限届满前核发《动工建设催告函》,敦促用地单位按时动工开发建设。三是加强动态巡查。广州市建立了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巡查工作制度。
为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增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广州市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利用轨道交通存量的车辆段、停车场及站点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此举措既盘活了历史存量用地,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
针对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站点或车辆段项目的综合用地开发方面,广州市已于2017年顺利出让地铁汉溪长隆站和官湖车辆段综合开发用地;2018年顺利出让白云湖车辆段、萝岗车辆段、陈头岗车辆段用地。
耕地保护让土地升值农民受益
按照“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下达广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要求,广州市积极抓好耕地保护工作,目前已实际建成面积为87.4357万亩,涉及从化、增城、白云、花都、番禺、南沙和黄埔七个区,省、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建设路、渠等工程。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工作开展后,成效显著。
一是提升土地价值,提高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前,农业生产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农用地租金水平普遍较低;实施后,农业设施得到完善,土地价值提升,农用地租金水平得以提高。如番禺区石楼镇租金每亩提高500—1000元。
二是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流转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前,部分农业产品需二次运输方能转运外销,既增加农户运输成本也降低了农产品流转效率;实施后,实际建成(改造)田间道、机耕路等道路1563千米,农田机耕道路运输网络基本构建完成,一般农业运输车辆基本能够实现农田装载外销,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转效率。
三是提高农田排灌能力,促进生态协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路网、渠网更加完善,实际建成(改造)排灌渠1115千米,项目区基本形成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的标准农田格局,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危害,减少了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田、水、林、路、渠”的合理布局,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版制图/李金宝
新闻推荐
最美人间四月,正是花开烂漫时。古老的赤岗塔与新生的广州塔遥遥相望,那是传统与现代的凝望。繁华城市里一座具有岭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