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两次开嗓,土华人一唱就是66年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开唱六十六年从未间断
据土华曲艺社社长之一谭孔昭介绍,土华村曲艺社的前身是土华乡文娱组,成立于1953年。新成立的文娱组仅成员十数人,都是村中私伙局的积极分子与组织者,还是学生哥的谭孔昭跟着前辈们来学拉、弹、拨,和其他成员一起排演当时流行的曲目:《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快板《卖余粮》等节目。这些节目现在或许不再流行,但土华乡文娱组还是留下了三件珍贵乐器:大钹、大锣(高边锣)、小锣,因一直以来妥善保存,至今能听到它们奏响的美妙曲调。
“土华曲艺社搬来土华立交旁是近两年的事情,在之前则是以谭氏祠堂、梁氏大宗祠为据点,我们自娱自乐,没有参加比赛,但会和天河珠村、吉山的发烧友互相交流。”当年的土华乡文娱组聚集着民间乐器高手:粤曲掌板梁宝燊、大钹手谭容爵、二胡手梁耀松……在前辈的教导下,谭孔昭也成了全能型的高手,二胡、高胡、南胡、中胡,样样精通,而他的拍档——土华曲艺社的另一位社长梁浩溪则负责击乐,在他们带领下,曲艺社里鼓乐齐鸣。
粤剧粤曲传承或有新机
66个春秋,见证着土华曲艺社的点滴变化。以前,每逢乡间喜庆节日文娱组必出节目,曲艺爱好者轮番登场,唱木鱼、唱龙舟、数“白杬”、秧歌舞等节目排得满满当当。如今,土华曲艺社的演出节目与时俱进,从古装曲目到新时代曲目皆有,更有村民梁礼豪填词的《我家是土华》到处传唱。谭孔昭说:“现在村中粉丝更是史无前例地支持曲艺社,像刚过去的洪圣诞,我们在洪圣庙广场前表演,村民对我们演出评价极高,实际上,目前我们的阵容、水平也是有史以来最为鼎盛的。”
除了众多曲艺爱好者鼎力支持,土华村委也大力支持土华村曲艺社的发展,热心选址提供场地、解决水电问题。负责村中文娱社团的村委代表梁嘉玉表示,村中的文娱团队都是自发组织的,每一个文娱团队都从不同方面代表了本土文化,曲艺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村委会尽力保护本土文化。此外,曲艺爱好者也纷纷出资赞助,购置空调机,装修场地。土华村曲艺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光亮整洁的活动场地迎接四面八方的曲艺爱好者、乐器高手,像本是新会总工会工人剧团的陈光耀,退休后不时来广州生活,期间必来土华曲艺社撑场,“虽然住在东湖新村,要转两趟车才来到,但是光耀叔下雨穿水鞋也一样来"报到"。”谭孔昭边和陈光耀合奏边介绍道。
多年来土华村曲艺社还培养出土华村土生土长的曲艺、粤剧新星梁结华入选广东省曲艺团,梁晓莹入选广东省粤剧院团队,为土华村赢得了荣誉。她们亦未曾忘记过家乡,多次回村献演,“每年过年,我都非常期待回土华举行迎春大型粤剧晚会,和村民共乐。”梁晓莹还表示,“粤剧进校园”正在全市掀起热潮,她也希望把这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回家乡,让更多青少年从小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家乡。
链接
他们与土华曲艺社的故事
谭孔昭
与土华曲艺社共成长,学生时代已经跟村中前辈学习各种乐器的弹奏。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太多娱乐,加上村中风气热爱唱曲、听曲,由此种下“曲瘾”,一拉就超过半个世纪。
陈光耀
他参与土华曲艺社的私伙局已有七八年,曾经是新会工人剧团成员,负责伴奏乐器为主,也演小兵、旗牌等角色。退休后新会、广州两地生活,住在越秀区的他每次用3小时来回土华村,风雨不改。
梁钜铨
退休前为海珠区政协联络委主任的梁钜铨自嘲是个“牛奶嘴”,他总是带着一叠厚厚曲谱歌词进出曲艺社。回到家乡参加接地气的私伙局让他不亦乐乎,为了更快进步他常常在家自己听曲练习。
梁晓莹
小时候家里没有太多娱乐,她的妈妈总是开收音机收听粤曲,在这种氛围下,四年级的她第一次以《分飞燕》登上土华小学舞台,之后便被土华曲艺社的叔伯发掘及培养,最后以第一名成绩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并进入广东粤剧院团队。作为国家二级演员的她每年带领广东粤剧院团队回乡献演迎春粤剧晚会。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林炜航)4月12日晚,中超联赛第五轮先赛一场。广州富力在主场越秀山体育场2比1绝杀上海申花,终于收获新赛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