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小能手 演·写·唱俱佳

信息时报 2019-04-13 01:01

除了上台表演,孩子们在台下也很开心。 在世界儿歌日庆祝活动的舞台上,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专家课堂

建设大马路小学近日举行了世界儿歌日庆祝活动暨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青少年课外阅读基地授牌仪式。近年来,该校通过粤语童谣激发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发展,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创新粤语童谣形式获肯定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这些亲切熟悉的粤语童谣陪伴着很多本土老广成长,当他们离开了童年,成为别人的父母,还会传唱这些粤语童谣吗?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喜欢又流传很广的粤语童谣并不多见,本地儿歌有逐渐式微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弘扬童谣精粹,创新童谣形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建设大马路小学师生创新承传广府文化,逐步将童谣、粤剧、粤艺锣鼓、醒狮、押花等引入学校,结合校园庙会、特色社团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受到各界赞赏。

在世界儿歌日庆祝活动的舞台上,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大个仔》《小红船》《动物歌》《食荔枝》等粤语童谣被同学们演绎得活灵活现。二年1班的同学们带来原创广府童谣《小红船》表演,有的卖力撑着小船,有的扮成可爱的荷花,让这支以粤剧为主题、曾获得广州市原创音乐作品一等奖的广府原创童谣更具童趣。

原创身边事唱起来更投入

建设大马路小学的同学们对一本名为《粤玩越好玩》的童谣集总是爱不释手,原来这是集结了全校师生创意的建大首册原创广府童谣集。童谣集的封面绘有粤语演员、划龙舟、镬耳屋等传统广府文化元素,翻开内页,158首关乎生活中、学习中的趣事、开心事、广府事、家庭事的小童谣跃然纸上。

2018年暑假,学校师生开展原创童谣征集活动,得到不少孩子和家长的积极响应,9月开学收到了400多篇作品。“让我意外的是,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广府美景、美食、校园学习、温馨家庭记录外,也有不少得意好玩的游戏顺口溜,更发现有好几首带有乐谱的童谣,孩子们自己包揽了作词人和作曲人,边弹边唱,建大的孩子们真多才多艺!”校长叶丽诗表示,册子中的童谣作品或许还非常稚嫩,或许音乐格式还不规范,但童趣盎然,广府味浓;或许不少小作者的广州话说得还不流利,但都胜在有一颗爱文化的心。

童谣集中,把158首原创作品分为校园篇、精彩生活篇、喜庆节日篇、广府美景篇、至正美食篇、开心游戏篇、原创曲谱篇其大部分。叶校长介绍,下阶段尝试为童谣作品配乐,真正让童谣在建设大马路小学唱响。

据了解,目前建大童谣集中的《水乡》已获得作曲家陈建章青睐为其作曲,“正是禾花扑鼻香,白鸭只只转回塘。一潭清溪皆秋水,对岸茅庐半边藏。适逢塘鱼味道好,多见渔翁捕鱼忙。”纯真童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无须文法,也不计长短,却把水乡美景趣稚呈现。

此外,建设大马路小学几位同学还参与了《绘声绘色看方言:广府童谣氹氹转》童谣朗读的录音工作,叶校长也被邀请参与该册童谣的编著工作。书中配有广府儿童生活水墨画,把非视觉的方言图像化,配合通俗易懂的解说以及同学们声情并茂的童谣朗读,将只能“听”的童谣转化成可以“看”得见而且看得懂的方言。

链接

对话校长:小变化让人惊喜

记者:建设大马路小学日常是怎样推广粤语童谣的?

叶丽诗:像《动物歌》《小红船》《大个仔》《月份歌》这些都是原创的而且已经得到配乐编曲的作品,每天广播站播音时间,我们会把这些粤语童谣轮流播放,让同学们有印象。每年越秀区都会在各学校开展学唱广府童谣的活动,我们组成童谣小队参赛,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传承。

记者:推广粤语童谣以来,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叶丽诗:改变还不算特别明显,但是在这一年时间以来,同学们都知道我在课余时间是说粤语的,他们在课堂外见到我的时候和我说粤语多了。最明显的是,我早上站在校门外迎接学生时用粤语对他们说“早晨”,一年前的他们是听不懂的,现在他们会用粤语回我一句“校长,早晨”,这些小的变化也很让人惊喜。

记者:您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说粤语吗?

叶丽诗:我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学粤语,说粤语。很多本地的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说粤语,那是怕说不好被人取笑,因此在小学期间,课余时间可以多说粤语。外地的学生,我也建议他们学学,毕竟广州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地方,多学一门语言当作技能,有利无害。

新闻推荐

开局4轮不胜,广州富力今日主场迎战上海申花斯帅求胜,是自救,也是“赌博”

更多精彩体育新闻请扫码关注广州日报APP运动+富力赛前发布会开始前,扎哈维(左)与翻译一起走到窗边观察正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