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纽带”到“现代标配” 绿道生长,花城向荣
蕉门河绿道包括河畔“绿道”和水上“绿道”,全长约8公里,是广东省内第一条水上生态绿道。南方日报记者梁文祥摄
花城广州,出门见绿,推窗现景。将绿水青山与现代都市串联起来的,是匍匐在大地上的3500公里绿道网。它们贯穿田园林地,蜿蜒错落、阡陌交通。漫步绿道,人们“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乐”。
自2010年起,广州市就已围绕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乡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区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把绿道网作为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民生实事来抓。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原则,结合广州“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禀赋,绿道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广州绿道的建设始终与广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更新的步伐紧密相关。绿道功能也经历了由“推进城乡一体化”到“改善居住环境”再到“提升城市品质”的转变。这一转变折射了广州城建的进化历程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提质升级。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起步
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
曲径通幽的田园小路上,邱志伟驾驶着电动车,满载一车游客,驶向村落深处。这条位于增江之畔的绿道上,枝桠掩映、晦明变化、江风习习。正当游人们忘记路之远近时,一排整洁的田屋瓦舍映入大家眼帘。
邱志伟把车停在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林庄农家乐”门前,邀请众人进屋用餐。游客们不曾想到,这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观光车司机,是莲塘村的致富带头人。
眼前的农家乐饭庄,即是邱志伟致富的明证。“刚才走过的林间绿道,同时也是我们村的"致富路",它为村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游客。”邱志伟笑着说。
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绿道直接推动了现代经济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以全新的方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以增城为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春节期间,增城绿道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8000万元,同比增长20%。
如今总长约553公里的增城区绿道,由2008年的一条长度为80多公里的自行车健身径发展而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今年3月份提供的《广州绿道概况》资料显示,这条自行车健身径成为了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
这条绿道雏形的诞生,根植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现代服务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然而,人口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有鉴于此,广州于2003年开始开展青山绿地工程等生态建设,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
据全程参与了广州绿道建设的市绿道工作人员张丽华介绍,2008年,随着生态质量大幅提高,省委提出了“怎样设计旅游才能让农民分享公园化、生态区的成果,怎样才能让广大农民受惠”的发展之问。
增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为建设背景,因地制宜地将自行车健身径引入了生态景观林带。“此举旨在拓展林带功能,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张丽华表示。
增量
全市绿道总长超3500公里
增城揭开了全市绿道建设的序幕。此后的十年里,绿道建设以破竹之势在广州推开。截至目前,广州绿道里程总长达3500多公里;绿道串联起500多个景观、景点;绿道覆盖全市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1000万。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调研处处长杨宏宇介绍,广州绿道首次大规模增长是在2010年。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此基础上,广州规划建设了流溪河、芙蓉嶂、增江、天麓湖、莲花山、滨海6条主干绿道。
这些绿道串联起广州的山水、田园、历史人文景观,并向城市社区和村庄延伸,形成了“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的格局。
“最初的绿道主要是为了连接城市和乡村。后来,在城市内部也延伸出了绿道。”张丽华回忆,为了适应城市化带来的人流、车流量剧增,广州市出于方便行人出行的考虑,在非机动车道旁边增设了“人行绿道”。
但是,某些地区的绿道上,出现了自行车相向而行的情况。此外,“夜跑”运动日渐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让道路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凸显。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广州市对绿道规划进行了调整,不仅增设了道路周边的绿化隔离,而且在绿道的路面颜色设计、标识等方面做了优化。张丽华说:“整个过程伴随着近年来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优化。”
按照广州规划部门的方案,绿道被赋予了浓郁的岭南特色。例如,临江大道的绿道“缓跑径”,结合了滨水开放式公园的地理构造,建成了视野开阔的塑胶跑道。行走其上,可以欣赏到绿叶红花编织而成的属于春天的华彩丽景。其中,仲春时节绽放的赤红色火焰木,就是属于广东的本土树种。
此外,越秀区的绿道建设依托原青山绿地景观,结合了河涌整治、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展开,将区内沿线的人文、历史、生态景观串联起来。既保证绿道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避免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环境好、花费少、效果佳是广州绿道建设的目标。”张丽华提到,建设方案依托了原有的建筑设施,这与近年来“城市微改造”的思路不谋而合。
提质
绿道助力城市品位提升
据2013年底广州市绿道网综合效益评估研究的调研结果,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绿道促进了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品位提升;89%的受访者认为绿道促进了体育运动发展;83.6%的受访者认为绿道具有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价值,并增强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项数据反映的民众认知,在广州生物岛上具有典型体现。每周一下午,这里都会有一群身着黑色运动装的年轻人,环岛跑步两圈、共13公里。广州中体体育有限责任公司职员冯洁雯正是其中一员。她表示,这是他们公司每周固定的团建项目。
冯洁雯笑着说:“这里的跑道是特殊设计的,路面不伤膝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大家放松。”
这条坐落于生物岛上的跑道,是广州市第一条蓝色的绿道。跑道上还设置了距离标识。据参与设计该绿道的广州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路桥事业部总监张红广介绍,每周末生物岛内有上万人次的跑步活动。
尽管使用量庞大,但这条绿道的使用寿命预计能够达到10年。“其他地方的跑道,一年后就褪色了。生物岛的绿道跑道在建成几年后,颜色依然变化不大。”张红广说,不仅如此,跑道还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张红广拧开一瓶矿泉水,任由瓶中的水流向绿道。水流经过绿道短时间内汇入了地下系统。张红广称:“即使下雨天,"跑友"们也可以在生物岛的绿道上奔跑。”
“经过了前期的增量,目前广州市绿道发展到了"提质"阶段。”杨宏宇谈道,广州市用绣花的功夫管理绿道,为市民服务。例如,在传统绿道的基础上,新设了缓跑径、空中连廊等深受市民欢迎的新形式,并为绿道增加了直饮水、图书馆等附属配套设施。
■声音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调研处处长杨宏宇:
未来的绿道建设将围绕“丰富内涵”下功夫
广州绿道的建设内涵包括了四个方面。首先是“绿色”,要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其次是“道路”,要满足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再次是“标识”,要让使用者能够清楚地知悉绿道有别于其他道路;最后是“驿站”,要让人们既可以“跑起来”也能够“停下来”,创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广州市实际,继续打造精品,提升品质,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连通便捷、功能丰富的绿道网络体系。未来的主要绿道建设任务,还是在“丰富绿道内涵”上下功夫,对绿道周边的环境进行提升。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创新绿道形式,以市民体验感为立足点,突破技术口,打造一条可游可赏可玩的钢结构无障碍步道——“云道”,串联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等八个公园,通过空中步道联通断点,实现从中山纪念堂直达白云山。
另一方面,市政部门将多形式布局建设绿道网络。我们将结合城乡实际,形成网络。对于难以成网的区域,我们将采用“点状分布、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对于市区的主干道,我们将逐步提升自行车道和慢行道标准,提高绿道在中心城区的贯通水平。
再一方面,广州将贯彻“在景区中建绿道,在绿道中建景区”思路,建设和提升质量高、配套完善、功能明确、接驳方便、使用率高的绿道。未来,我们还会在绿道上组织更多活动,开展马拉松、健康跑、越野、骑行等赛事,让绿道融入市民的生活,让“康体”跟“城建”相结合。
此外,我们会将绿道中的“缓跑径”,布局在传祺公园、广州发展公园、二沙岛体育公园的周边,使之与临江大道的缓跑径连接在一起。这样就能大大增加缓跑径的长度,让市民缓跑的体验更佳。
新闻推荐
越秀南站5月1日起停运 中心城区内公路客运站也将陆续搬迁整合
羊城晚报讯记者程行欢报道:广州越秀南客运站将于5月1日起停运。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作为缓解广州市区交通拥堵压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