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蓝信封”给留守儿童写了11年的信
80平方米的房子里,放着志愿者和留守儿童之间的往来书信。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梦想家
周文华,1983年生,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创始人、全职公益人,任总干事,目前兼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民政厅智库专家,菁莪计划(全国公益研究人才计划)二期成员。2008年3月创立“蓝信封”,11年来一直专注留守儿童心理陪伴一线工作。
追梦宣言
我想用实例和数据证明书信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有帮助的。
3年之内“蓝信封”将覆盖1000所农村学校,往来100万封信。
“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办公室隐藏在海珠区客村一栋并不起眼的商住楼中。80平方米的房子里放着十几万封信件,每一封信里都“住着”一个留守儿童。10年来,“蓝信封”通过高校学生和留守儿童的一对一书信交流,打开了他们的心扉。创始人周文华和志愿者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信使。
周文华梦想3年之内“蓝信封”覆盖1000所农村学校,往来100万封信。
他相信文字的力量
周文华成为公益人,他说这是命中注定的。
11年前,阳春三月的一个早晨,小鸟吱喳欢叫,树桠上的嫩芽不断迸出,大学校园里的春天似乎总是那么无忧无虑。
在中大男生宿舍楼下,周文华站在阅报亭前,眉头紧锁,身体不禁在颤抖,一篇关于湖南省一名留守儿童自杀的报道,让他陷入了不安,“作为在大城市读书这么多年的学生,我很难想象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而自杀的场景。”
周文华出生于广东中山市的农民家庭。因成绩优异,初中时便到了离家很远的好学校念书,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见到父母。12岁的他开始了住校生活,感受到了“被留守”的滋味。
“当时书信普遍,我经常会给笔友或者同学写信诉说近况。”他将青春期的想法和困惑写在信纸上,寄给远方素未谋面的笔友,得到对方的安慰,就这样度过了无数个思念父母却无法回家的周末。
写信的习惯周文华一直保留着,直到上大学,互联网论坛取代了信纸。2002年,他成为了中大BBS逸仙时空“Heart”栏目的版主。多年的书信写作,让周文华拥有了细腻于常人的笔触和共情能力,他能透过文字捕捉到发帖人的心情。一时间,这位“知心大哥哥”成了校园“网红”。
文字贯穿了周文华整个读书时代,他从中获得力量熬过了孤独,也尝试过将这股力量传递给别人。那留守儿童的孤独,是否也能通过文字来抚慰?
周文华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写信给留守儿童,发动更多的人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
“蓝信封”打开留守儿童心扉
当时恰逢学校要举办公益比赛,获胜的项目可以得到资助奖金。周文华立刻把自己还不算成熟的想法整理成方案,组织了几位队员一起出发到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山区小学考察。
在那里,他发现很多小女孩会定期给父母写信,内容大多是希望见到父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等。但是因为担心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读信,所以她们从不寄出,全部塞在枕头底下,久而久之也很少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心愿。
经过调研,他更加坚信,为留守儿童寻找笔友,能成为解开他们心锁的钥匙。
返校后,他完善了方案,取名为“蓝信封”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如愿以偿夺得第一名。有了详细计划和启动资金,周文华马不停蹄地联系湖南常德的山区学校,最终与4所学校合作,选择与初一的学生开始通信。
同时,他着手筛选高校通信大使。“毕竟是给孩子写信,文字方面要求比较高。回信不能出现训导或者指责的语句,字数也要比孩子们多。”周文华说,写信时,也可以给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当你真实表达自己时,孩子也会模仿你”,这样一步步打开孩子的心扉。
层层筛选下,2000位报名志愿者仅18%的人成为通信大使,与留守儿童进行3个学期,每月一封的一对一书信交流。
虽然初期参与“蓝信封”行动的人数不多,但大家都能够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周文华发现有些孩子刚开始写字潦草,有错别字,甚至用图画代替文字表达。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模仿通信大使的书写和文字风格,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最初写200字到后来写几页纸,信中真实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
其实,不仅是留守儿童发生变化,连志愿者的心境也有改变。“双方都可以在书信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周文华说。
“蓝信封”行动的第二年,拓展到与10所农村小学合作,从省内各大高校招募通信大使,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当时,周文华硕士毕业工作了,“蓝信封”变成副业,传承给师弟妹打理。但为了拿到运营资金,他坚持带领团队参加各种公益大赛,曾经连续6年赢得中大公益比赛冠军。
从草根公益到专业化
2012年,周文华遭遇职业上的迷茫,他感觉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就感。后来,他看到许多公益人,“把公益当作一个事业去做,公益也可以作为一个职业”,周文华的内心点亮了一盏灯。
周文华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注册成立了“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他的行动曾引起了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面对质疑的声音,周文华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反驳,而是跟着心理学教授花了4年时间埋首项目中。
那时候,周文华每个月只休息一天,没日没夜地修改报告、优化项目,反复跑去湖南做实地调研。他感到迷茫的时候也曾质疑过,就连身边的志愿者也觉得写信像是“自娱自乐”。于是尝试过派志愿者去工厂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开课,也曾到农村驻点给孩子们支教,但这些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周文华的内心始终坚信书信的作用,相信文字的穿透力,最终决定继续沉住气做研究。经历了几百个留守儿童的访谈,看过上万封信件,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最终周文华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蓝皮书》上刊登出成果———书信陪伴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干预效果,用理性的方式告诉大家文字的强大力量。同时,“蓝信封”把经典案例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捧着两份重要的成果材料,周文华心里终于踏实了。在全国推广之前,他的首要任务是内部管理。
经过两年努力,通信的留守儿童学校从2017年初的10所到如今的230所,而通信大使也从广东覆盖到全国,共600多所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今年,他计划全面扩大写信规模,开放15000名通信大使报名名额,希望动员更多社会热心人士参与。
“蓝信封”里达成的三个愿望
每一个孩子的信都会先寄到“蓝信封”的办公室,然后通过扫描形成电子版发送给配对的志愿者,而原件则被好好保存。通信大使也可以在通信周期结束后一次性拿回孩子们的原件。
每一封信都是一份心情,志愿者们透过文字捕捉孩子们的心事。而这对他们的一点点关注,则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周文华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留守小姑娘的三个愿望。第一个是见一下妈妈,父母离异后母亲远嫁台湾。通信大使就利用暑假去台湾旅行的机会,帮她送信。后来收到妈妈的回信,女孩下定决心好好念书,念完大学去台湾看妈妈。
第二个愿望是希望爸爸给她过一个生日。原来小女孩为了引起爸爸的关注,故意让自己成绩变差。后来志愿者找到了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告诉他实情。“她爸没想到一个外人对她女儿的理解比他还要深刻”。
第三个愿望是初三的时候见一下通信大使。暑假一天,这个女孩真的就到了广州,见到了一直与她通信的大姐姐。
周文华说,像这样的个案还是比较少的,但通过信件,去影响留守儿童,却是每位志愿者的愿望。
这些年来,不少曾接受过书信关爱的孩子重新回到“蓝信封”大家庭,继续帮助其他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现在,周文华已经找到了“蓝信封”的目标:3年之内“蓝信封”将覆盖1000所农村学校,往来100万封信。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信件如此珍贵,周文华相信通过“蓝信封”发挥心理陪伴作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梦想来报料
邮箱:
nddream@163.com
电话:
020-87388888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实习生何晓敏
摄影:南都记者何玉帅
新闻推荐
草木生肝气盛 名医开讲护肝防癌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下周三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讲,现场有大型义诊和多重健康福利送出
李爱民蔡红兵护肝防癌专题肝癌是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威胁着大量人群的生命健康。时下正值春草生发、人体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