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排爆专家杨伟康: 把安全留给群众 把危险留给自己
杨伟康生前工作照
爱国情
奋斗者
清明缅怀英模
羊城晚报记者 付怡
通讯员 高蓓蓓 张毅涛
2017年5月26日,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杨伟康就匆匆赶往单位,一场重要活动正等着他进行排爆安检工作。走到广州市沿江中路,他猝然倒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当日17时49分。
杨伟康生前是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三级警长,首批入选广州市公安局警务专家库的“三防”警务专家,与世长辞时年仅45岁。
作为一名优秀的警队排爆能手,他憨厚爱笑,被同事称为“康师傅”。参与防排爆工作26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回报国家和人民。”曾经的搭档严家宝回忆:“他每次都冲在最前面,把安全留给同事和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
英雄无畏
面对危险从不退缩
1989年3月,杨伟康在广州军区入伍,从此他和地雷、炸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时,他在最危险的爆破组担任排雷队长、代理班长,带队在40万平方米、13个雷场的土地上排除上千枚各式地雷,仅其个人就扫除500多枚,约占总数的40%,以零伤亡、无事故的成绩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2002年,杨伟康成为广州海珠区公安分局第一批专业的排爆员,他研究的对象变成了真真假假、五花八门的可疑物品,风险也更难预测。
“你们不要抢我的东西!”这句杨伟康生前常说的话,只有一同经过生死考验的战友才明白其分量有多重。
2014年7月15日,广州大道南发生一辆公交车爆燃案件,多名群众受伤。
当天休班的杨伟康接到指令,二话不说驾驶排爆车赶往现场。由于周边已经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道路拥堵,他只好丢下车,携带简易排爆器材一路狂奔进入现场。
杨伟康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排爆员。现场爆炸物不明,可能会发生二次爆炸。他穿上装备,只身进入涉爆公交车内排查。检查中,杨伟康发现,该公交车使用天然气,车后方还有一个天然气瓶,十分危险,他立即将气瓶与车体分离,及时排除了险情。严家宝说:“当时谁上车都是拿命在博。”
敬业奉献
短暂生命写满忠诚
2016年8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杨伟康作为广州市公安系统的防排爆专家被抽调支援。那时,他的父亲正病重住院,他瞒着父亲参加了这次支援任务,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在杭州期间,他负责的3个安检点及核心区安检任务,共进行人身安检3000多人次、车辆1000多辆,圆满完成任务。在深圳大运会安保期间,杨伟康凭借高度责任心,确保了各项工作“零异常、零差错、零失误”,他也因此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为了不影响工作,杨伟康养成了滴酒不沾的习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驾驶排爆车前往事发现场,他自学考了汽车A照;为了做好随时出警的准备,他24小时随身携带一个简易排爆背囊,里面装有排爆需要的剪刀、电筒、钳子等,随时可以奔赴涉爆现场进行处理。
“不管什么时间,即便是凌晨2、3点,只要一有警情,他都立马起身。”同事王衍荣这样评价他。
刚刚加入警队时,海珠分局防爆条件很简陋,装备人员严重紧缺。杨伟康和同事们一起找各种专业书籍、国内外网站浏览阅读,向上级部门请教,与各地同行相互交流学习,汲取知识经验,慢慢地他练就了“好功夫”,只要看到可疑物品,就能大概分析出其类型、结构、伤害程度等关键要素。
杨伟康还坚持主张配齐工具、配强装备。他搜集材料向上级申请,为海珠分局配上了专业的排爆车、频率干扰仪、机器人、X光机、听音器等先进器材。因为杨伟康对人民安全的执著追求,海珠分局排爆工作从无到有、从简到专,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这名排爆员的心血。
杨伟康离开了,他为海珠分局留下的不仅是一批专业器材和宝贵的排爆经验,更是他为了人民安全而奋斗终生的精神。严家宝说:“康师傅在世时,还没有搜排爆专业警种,可以说,他就是和平年代的‘无名英雄’。”
新闻推荐
都市观察墨攻(时评人)“一般老百姓以为家庭暴力就是打人,其实按照《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义,家暴还包括限制人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