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推出“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讨论引发广泛响应来来来 一起激“活”老广州

广州日报 2019-04-11 03:59

《广州日报》昨日整版刊发的文章发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坐言起行大讨论。广州这座千年古城如何“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欢迎读者继续建言献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相关文章后留言,或将建议直接发送至邮箱:gzrbdtl@163.com 。我们将统一收集,并在后续的报道中进行摘登。汤国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杨再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经济学研究员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艳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旭佳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李志坚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写得好!谁的手笔?身处羊城,十年来难得一遇!”

昨天,广州日报刊发了《奋进的城市出新出彩》,发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讨论,邀请全社会共同参与探讨广州如何摒弃“老城市”的疲态、破解“大城市”的难题,抢抓大湾区建设的机遇,焕发新时代的活力。署名“广言”的文章一经发出,引发社交媒体转发,不少人开始在朋友圈询问“广言”是谁。

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既保留两千多年留下的珍贵遗产,又展示国际大都市前进的全新风采?事实上,这不仅是广州正在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广州人、每一代广州人正在回答的问题。正如文中所说,“没有坐享其成的乘客,没有事不关己的看客——你、我、他,每个人都是划桨者、搏击者”,在这场大讨论中,无论是学者、企业家,还是生活在广州的普通市民,或是关心这座城市的万千网友,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广州的发展建言献策。众人的发声也必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广州不断奔跑奋进,出新出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申卉、黄蓉芳、陈文杰、毛梓铭

老城市如何激发新活力

“《广州日报》的大文章以问题为导向,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出了一连串追问,令人警醒,引人反思。”郭艳华认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广州经济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集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动能,但也面临整体转型、结构优化等挑战,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她说,推动新时代广州发展出新出彩,必须强化经济中心功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一是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并与香港、澳门及湾区其他城市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不断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做出广州的贡献,为全省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二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新特点,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推进制造流程创新,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重视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制造业大项目,重视引进市场带动功能强、就业吸引能力大的服务业项目,大力吸收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三是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放。进一步探索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减少准入限制,加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力度,特别是新能源、生物制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服务、医疗、文化等行业的开放,大力发挥引资示范效应。

四是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外工业园、商贸城、合作区等载体,积极整合广州市企业在全球建立的境外投资网络资源,以行业为基础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

大讨论来得及时、谈得深刻

目前掀起的这场大讨论,从提出的一连串“广州老城市新活力之问”来看,不仅来得及时,谈得也很深刻。因为广州发展到了当下这个时刻,必须深入思考老城市如何建设、新活力从何而来的问题,把这一点想明白、看清楚了,才能为出新出彩的城市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场大讨论要持续做好、深入下去,让每一个在广州工作、生活的人都参与进来,一起为广州这座城市的未来出谋划策。我想,这就是这场大讨论的意义所在。

说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建设水平,我认为,广州大量的发展空间应该放在城市外围,对中心地段的老城区最好还是以保护为主。怎么保护?我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是,加强全市统筹,按照一盘棋思路搞活老城区管理。也就是说,对于越秀、荔湾、海珠等中心城区而言,最好避免其各自为政,也不要唯GDP成绩作为考核指标。不仅如此,全市还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成果中,拿出一部分对老城保护给予反哺。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对于文化保护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首先,对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来说,这些东西一定要把它修缮好。不仅要复原其形式,在用料、颜色和工艺上也要尽可能地原样修复。这其中,政府的投入是很重要的。再次,修好了之后不能搁在一边,修复是为了能更好使用,让老城、老街重焕生机。对文物建筑来说,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严格规范。特别是对建筑的型制不做改变,即使在其中进行一些装置、设施的加装,也必须是可拆卸、可替换的,不能对建筑本身造成破坏。总之,首要原则就是使用服从于保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

另外,现在很多人都谈到空间提升、环境提升的问题。其实,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对建筑本体的保护,保住了建筑本身,也就保住了文化的根脉。至于周边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必要去做,但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对建筑本体的保护和修缮。

这几年,广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取了很大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州这座老城市一定会在全社会的关心和努力下,向人们展现更加迷人的风采。

老城市要激发五个新活力

《广州日报》此时推出“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讨论,正当其时。大述评《奋进的城市出新出彩》描述了广州这座老城市历史底蕴,展现广州这座老城市奋斗的历程和实力,提出新时代实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担当和路径,为奋进的广州加油鼓劲。

作为老城市的广州迈向发展新阶段,应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发挥优势、焕发活力,出新出彩、走在前列,充分发挥老广州优势——正如大述评中提到“没有昨天的厚积,哪有今天的薄发。”

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老城市”和“千年商都”。广州还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超大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强的综合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包容开放的特质和进取的城市品格,是广州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活力是一个城市长久不衰的关键,也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实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做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文章,首先是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是激发经济活力,以产品质量、标准、品牌为生命,着力培育发展引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是激发城市活力,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信息网络枢纽和国际商贸中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绿色生态花园城市。

第四是激发文化活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现代化文化设施及服务体系,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企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最后是激发改革开放活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提振广州改革的“精气神”,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扎实推进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政策落实见效,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我坚信,广州这座“生猛”的老城市,定能在新时代出新出彩。

将广州有价值的传统带去未来

时间给广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出了一道难题: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既保留两千多年留下的珍贵遗产,又展示国际大都市前进的全新风采?

广州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从结果来看,一方面,广州活色生香、生机勃勃,越来越有文化名城的魅力;另一方面,广州也越来越有国际范,越来越有全球缘,城市的风采、城市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商人前来观光、体验、投资。

近年来,广州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概括起来,我认为是从三个方面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将有价值的传统带去未来?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在文化创新方面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做了大量成功的探索。天河区的“尚天河”是提升文化惠民档次的成功范例;荔湾区的永庆坊是城市生活方式微改造的成功范例;越秀区的广府庙会是政府重建都市乡愁、引领文化认同的成功范例。其次是文化的国际化。如何将有价值的传统传播世界?民族的与世界之间,契合度、平衡点在哪里?广州在亚运之后进行了文化国际化的积极探索,近两年,借助《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大会、世界港口大会在广州举办的契机,广州在全球舞台派发“花城”这一亮丽的文化名片;今年,广州还将借助举办亚洲美食节的契机,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不崇洋、不媚外,用地方特色、民族智慧赢得尊重,广州呈现给世界的文化产品是开放的、共享的。第三是文化的生活化。如何将有价值的传统还给市民?从文化主体的定位来说,文化传统如何活化、如何为市民接受变为日常生活必需?特别是年轻人如何认知传统、了解历史?广州的迎春花市、天河的乞巧节等广州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经过活化,重新在市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得到认知,更得到认同。

“粤式生活”“广味审美”,当这样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认同,说明广州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构建自己特有的、国际大都市风格的崭新文化形态。

盘活新活力首先针对“老问题”

学界点评

在李志坚看来,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商贸、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拥有深厚沉淀。但与此同时,广州也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中,面临发展新动力的问题。他认为,立足新优势、挖掘新动力、成就新发展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在李志坚看来,当前广州面临的“老”问题包括人口结构、产业形态、交通治理、城市面貌等。他举例,当前广州仍存在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和创新型人才较少的问题。因此,要盘活广州的新活力,可以针对这些“老问题”,紧抓国际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亮点,推动广州在未来绽放新活力。他说,当前广州的产业还集聚在较为传统的汽车、电子等产业。新型创新企业落脚在广州的还不够多,因此要推动广州打造创新产业集聚,老城区要融进商贸优势,激发新活力。结合老城区特点,未来城市发展新企业可落户到老城区。

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提升文化现代化,加强广州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如历史悠久的广府庙会融合潮流因素,打造现代化的广府庙会。二是借助综合教育优势打造教育品牌,广州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学科覆盖广,优势学科强;建立优势且符合国内、国际需求的教育品牌,逐步发展为闻名的教育基地。三是进行科技机制改革,打破限制,拓展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单位与企业需求纽带,突破两者间制度、机制壁垒,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技术更新,实现双赢。四是整合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链;依据市场需求,挖掘新产业并发展成产业链。同时,剔除不适宜发展产业,综合已有适宜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链。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

“《广州日报》发起"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坐言起行的大讨论恰逢其时。”陈旭佳说,近年来,广州市在推动广州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出新出彩方面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广州多次荣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榜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报告中,广州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机遇之城”首位。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组织(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显示,广州首次入围世界一线城市,排名第27位,在中国大陆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华南美国商会发布《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中,广州荣登中国大陆最受欢迎投资城市榜首。

在陈旭佳看来,广州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以“336”战略部署(三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三个重点区域改革突破和六项“走在全国前列”改革举措)为总纲领,以“23106”评价体系为评价单,以11个专项行动为施工图,找准企业最迫切、最现实的“痛点”和“堵点”问题,精准把握全所有制、各类规模、全生命周期企业的迫切需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20年,力争广州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建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投资贸易服务体系,增强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既引得了人才也留得住人才

网友热议:

广州的老城区,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所在。

骑楼下的五金店、青石板小巷里的叫卖声、路边的一碗清甜糖水……都是这座千年古城所孕育的丝丝缕缕的烟火气。在越秀和荔湾,多的是随处可见的文物景点,历史悠久的街道和建筑群,美味的老字号小吃,过年时更有水上花市和传统庙会,更添广府韵味。

但不可忽视的是,老城区某些机能退化,沉疴已久,亟待焕发新活力。《奋进的城市出新出彩》一文中提到,广州与国内外大城市一样,无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城市管理欠账多,城市更新任务重,传统产业待升级,城市环境需优化等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激发了网民的活力和热情,《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评论数不断增长。不少新广州人对广州赞许有加,也有很多网友对广州旧城改造、宜居建设、人才引进等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一系列的宝贵意见。

发展新广州不忘老广州

来到广州定居的新广州人,对这座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的城市别有一番深情。“虽然来广州6年多,时间不长,但看到广州这几年的变化十分自豪,证明我来到这个城市是明智的选择。”网友嫣然一笑留言说。

而在广州定居已久的“老广”网友们,则对广州如何提升文化活力方面建言献策。网友强认为,广州要焕发新活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非常重要。网友纤纤说,如今广州这座老城正实现从内到外的“活化”。

网友ppcocoa说,广州的发展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内核。“在发展新广州时不能忘记老广州,要打造老广州文化。”他们建议,加强对越秀区等老城区的环境和文化保护力度,还应该在天河等新区多开展一些广州传统文化活动。

老城区应加强宜居建设

广州的新老城区规划及改造问题上,引得不少网友留下了“充满魄力”的建议。网友启春认为,广州想要发展好,要敢于大刀阔斧地改造。

“广州在打造新中轴线的同时,老中轴线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造,往规模化发展。多吸引年轻人,提升老城区的人气和活力。”网友吴女士提议,对老城区的一些建筑进行微改造,打造成具有岭南风格的片区,优化美化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纪念堂经常举行重要活动,接待中外来宾,那附近的解放北、盘福路、应元路等街道都应该好好整治。”

“广州老城区应加强宜居建设。”一名网友表示,老城区住房人口过密、设施过旧,为居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建议参考上海石库门的改造建设。同时因地制宜,简政放权,探索适合老城区的消防审批、污水处理、城区改造的管理措施。

希望人才引进政策落地

网友李思留言认为,决定一个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物理的基础设施。常住人口有望超2000万的广州,在新一轮的城市竞逐中占得先机、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

“回顾广州人才政策变迁,不难发现,广州针对高、精、尖人才开出了涵盖房、钱、社会福利的政策礼包,高端人才享受"真金白银",普通大学生享"落户优惠"。既引得了人才,也留得住人才。”

她举出了一个广州吸引人才的例子:南沙推出了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含金量超高的15条措施,为高端人才“团队+项目”量身定制了一套支持措施,包括创业启动资金、股权投资支持、创业投资支持与场地补贴、研发设备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补助支持。但她也认为,目前人才引进的政策普惠性有待提升,尤其是确保政策落地生效方面。比如博士享受不用摇号购车的政策,一直没有制定实施细则。

新闻推荐

四球大胜墨尔本胜利,重返小组榜首 不容易!恒大亚冠完成“最低消费”

塔利斯卡经历了赛季初的短暂低迷后,又回复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信息时报记者陆明杰摄信息时报讯(记者白云)凭借塔利...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