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墓冢藏闹市 三代义守八和园

南方日报 2019-04-06 07:06

李日河在广州市八和墓园。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摄

4月5日,正值清明,广州三元里走马岗的八和墓园内不同于往日的沉寂,人来人往,香火缭绕。不少人携带儿孙陆续赶来扫墓,将鲜花轻放墓前,供奉上烧肉、米酒和瓜果,烧香祭拜先人。66岁的李日河忙着招呼祭拜者,不时爬上墓园的小坡,递上烧祭品的铁桶,或倾倒里面的纸灰。有好奇的孩童来回跑动,他会笑呵呵地提醒“注意安全”。

“河哥,辛苦你!”不时有祭拜者走到李日河身旁,向他表达问候和感谢。李日河是八和墓园现任守墓人,也是李家第三代守墓人。从祖父开始,李家祖孙三代五人已经默默守护此地一百多年。七年前,弟弟去世后,李日河开始接替他,打理八和墓园。

粤剧名伶公墓藏闹市

在三元里的闹市一隅,由走马岗路拐入一条不起眼的窄巷,步行十多米,才能见到八和墓园。门前两棵青松挺拔,苍翠枝叶间,一副对联隐约可见:“义地重修扬正义,名园再建记荣名。”旁边是广州市越秀区政府于2009年挂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匾,上书“粤剧八和公墓”。

据悉,八和墓园占地736平方米,墓穴约200座,是国内唯一的梨园公墓。在这里,安葬着薛觉先、梁荫棠、庞顺尧等多位上世纪的粤剧名伶。其中,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的合墓,是墓园内最大的墓穴。

薛觉先被誉为“粤剧伶王”“万能老倌”,曾与梅兰芳齐名,被国内戏剧界并称为“北梅南薛”。据了解,全国共有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受庇于薛觉先,唯有粤剧保留了这个集体墓园。

每逢清明、重阳,八和先人的亲友、海内外的八和子弟都会前来墓园祭拜。李日河表示,清明时节,墓园最多时有数百人来祭拜。

李日河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墓园的大门上,方便人们日常祭拜时联系他。“有些人去了国外,几年回来一趟,要来拜祭的话就会打电话给我。”

李家三代义务守墓园

坐在墓园内的老平房前,李日河缓缓讲起家族和伶人的渊源。他们家世代耕田,上世纪初,经常有八和会馆的粤剧艺人来到三元里演出,他的爷爷爱看戏,时间长了就和粤剧老倌们熟悉起来。爷爷逝世后,李日河的父亲、母亲、弟弟和他相继接力续守。迄今为止,李家三代人已经默默守护这座墓园一百多年。

父亲李德成曾告诉李日河,八和会馆原来一共有四个墓园,随着广州城建的迅速发展,如今只剩下八和墓园。起初,打理墓园每年有200元管理费,但上世纪中期,八和会馆一度风雨飘零,管理费不再有,八和墓园也慢慢缩小,但他们家从未停止过打理。

“守墓不是简单的打扫和修葺,现在在墓园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我们家做的。”李日河说,墓园的所在地以前叫做松岗,原是一片荒山,四处散落墓碑和坟茔,墓园的框架、围墙等都是慢慢搭建起来。

挨在芒果树旁边的小枇杷树,则是弟弟李日海种下的。“他当时遇上了下岗潮,30多岁就接管了墓园,一边开的士一边打理,直到2012年病逝。”李日河说。

由于场地面积所限,八和墓园多年前已不再迁入新坟,李日海是墓园最后一位入葬者。如今,李日河父母的合墓和弟弟的墓,都聚在这片曾守护半生的土地上。

“守墓当是行善积德”

如今,住在广园客运站附近的李日河,尽管年近古稀,仍然会经常会骑单车过来八和墓园打理,“来这里就当去白云山”。在接管墓园之前,李日河每天都会去白云山走走,做下运动。守墓之后,去白云山的习惯就变成去墓园。

平时,李日河会打扫园里的落叶,喂食自养的鸡和白鸽,忙完了就在自家修的老平房里歇歇,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喝茶纳凉。屋顶那一棵母亲多年前栽下的芒果树,不知不觉长了三十多年,现在每年会结几百斤果子。果子熟了,他会摘来尝尝,给前来祭拜的人带回家。

“很多人来到墓园都会说我们几代坚持守墓很难得,我觉得没什么,就当多做善事,积点德。”李日河说,他们家一直为八和墓园义务守墓,从父亲那一代到现在都没工资,但他不介意。村里土地被征后,他每年能拿到一些分红,加上退休金,“不富裕,生活过得去就好。”

叶生叶落,年岁渐长,李日河也想过墓园的未来。李日河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到时候我离开了,八和会馆可能得请人来接守。”现在,李日河还在继承李家的传统,一心一意照看墓园里长眠地下的粤剧伶人,也陪伴着至亲的父母和弟弟。

南方日报记者欧楚欣实习生聂浩

策划:谢苗枫曹嫒嫒

新闻推荐

越秀 一键招商平台上线

会上,越秀区有15个项目签约,其中承兴国际集团项目的签约金额达到35亿元,为全场最高。分论坛上,“投资越秀”一键招商平台正式...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