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本无“郭甘章” —晚清香港首富郭松的故事
[摘要]———晚清香港首富郭松的故事
□陈晓平
中国人经营轮船航运,始于郭松(KwokAcheong),他的中文姓名不幸被学界前辈误作“郭甘章”,进入教科书,积非成是,后来的学者亦未置疑,致使他的真名在香港以外几乎无人知晓;他是广州黄埔村疍家人,被一些学者错认为香山人,遂使疍家族群在早期香港史上的重要性隐而不彰。
汪敬虞先生推断错误内地学界使用“郭甘章”这个不存在的姓名,大约始于1965年汪敬虞先生的论文《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该文称:省港澳轮船公司“这个资本为七十五万元的公司中,以广东大买办商人郭甘章(QuokAcheong)为首的中国股东,在整个十九世纪一直是一支‘稳固的支持力量’。”1981年,汪先生在《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一文中称: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中“最早出现的商办船厂,是一个广东籍的著名买办郭甘章创办的。”汪先生是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的权威,成果丰硕,但在“郭甘章”这个人名上出现了推断错误,诚属憾事。汪先生利用了三种史料作推断:一、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咸丰二年(1852)条目下的附记,追忆上海黄浦江各租界、码头的演变,谈道:“离中虹桥不远,有粤人甘章在彼开船坞厂,初闻凑资不易,讵事成之后大得利益。”这段追忆是漫谈式的,并非严谨的学术文字。《年谱》编成于1910年,距所述事件已超过50年,他所说的“粤人甘章”,很可能是年老记错名字。二、1859年1月15日英文《北华捷报》报道某船长与船坞公司Acheong&Co.因合同纠纷打官司的情况,提到该公司股东之一为“theChinamanAcheong”。三、1874年1月28日TheShanghaiEveningCourier(《上海通信晚报》)提到省港澳轮船公司股东QuokAcheong。(粤语“郭”字拼作Kwok或Quok均可。)汪先生结合《上海通信晚报》中的“QuokAcheong”与徐润所说“粤人甘章”,推断其中文名为“郭甘章”,是有问题的。笔者检查了汪先生引用的文献原文,没有发现中文“郭甘章”字样。在香港文献中,KwokAcheong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郭松”“郭兆春”“郭青山”三个中文名字,年轻时可能用过“郭亚祥”“郭阿祥”(在粤语中读音相同)小名。从文献权威性及使用频率看,应以“郭松”为他的通行名字。汪先生误将其名字定为“郭甘章”,导致学术界均将KwokAcheong与“郭甘章”挂钩,而视“郭松”“郭兆春”“郭青山”为另外一人,完整的历史也因此被割裂。汪先生的权威地位,令这一错误不断传播,未能得到纠正。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是这样陈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850年代已经露头。根据记载,1852年广东人郭甘章在上海虹桥租界内设立船坞,维修外国轮船,‘大得利益’。”美国华人学者郝延平也误信此说,在《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一书中生造了“KuoKan-chang”这样一个不存在的英文名。余绳武、刘存宽《十九世纪的香港》称“郭甘章(又称郭亚祥、郭松等)”,似已意识到“郭甘章”十分可疑,但为尊重汪先生起见,用加注形式进行调和。其他各种著作、论文,沿用此错者不知凡几,兹不赘述。
郭松生平郭松(?-1880),英文常用名KwokAcheong,据香港政府《宪报》《循环日报》《北华捷报》《孖剌西报》、香港《东华三院一百年历届总理芳名》、施其乐牧师资料集等多种可靠记载,曾用中文名郭亚祥、郭阿祥、郭兆春、郭青山,英文名KwokAchong、KwokTs’ung、QuokAcheong、QuockAcheong等,是来自广州黄埔村(anativeofWhampoa)的疍家人(见张振江:《早期香港的社会和语言》,第86页)。疍家人居住在船上,浮家泛宅,主要从事水上运输行业,在当时广东的社会环境下受到歧视,被排除于主流社会之外,不能建祠堂、修族谱,不能读书参加科举,不能与岸上人通婚。由于前来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的洋船必须停泊在黄埔村,黄埔村疍家人长期向洋船供应给养,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其生计高度依赖洋船。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少疍家人在本地失去生计,不得已跟随英国人到香港,从事原来的生意。黄埔村疍家人一度占香港华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这是被内地史学界长期忽视的现象。郭松为最早定居香港的华人之一,据说早年曾当过海盗,被清廷通缉(ChristopherMunn:Anglo-China,第74页),鸦片战争期间为英军提供给养。鸦片战争后,之前的历史“污点”让他无法回到黄埔村居住,只能继续留在香港。1845年起,英国铁行火船公司(PeninsularandOrientalandSteamNavigationCompany,也称“大英火轮公司”)在香港设立分行,郭松出任买办,从此投身轮船运输业、轮船修造业。1880年4月23日《孖剌西报》刊载的郭松讣闻称,当铁行剥离其轮船修造、工程业务时,相关资产被郭松买下。据《北华捷报》,1858年在上海有一家公司名为Acheong&Co.,股东二人,一为华人Acheong,一为西人Hawkins,经营船坞。将两份不同报道结合起来看,这家船坞很可能就是郭松收购铁行资产以后改名经营。1858年,已成富翁的郭松,在香港以最高规格招待狄更斯的朋友、英国名记者阿尔伯特·史密斯,当晚上了16道菜和红酒,席间有3个专业歌女唱歌,另有5人伴奏。所唱歌曲中,有一首是赞颂反清革命的内容,经土生葡人Rozario翻译,歌词与太平天国有关(JuliaKuehn:Colonialcosmopolitanism:AlbertSmithandRudyardKiplinginVictorianHongKong)。另一个黄埔村疍家人卢亚贵,为郭松之前的香港华人首富,也曾是天地会领袖。身处多重冲突中的疍家人,其观念异于常人,也十分复杂多变。郭松在买办业务中迅速积累了资本,于1865年与琼记洋行合股开办省港澳轮船公司。该公司的开办,大大缩短了三城之间的航行时间,为郭松带来滚滚财源。他还在上海的公正轮船公司等企业拥有股份,有人因此称他为第一代华人“船王”。到1876年,郭松跃居香港华人首富,1880年4月去世时留下了44.5万港元的遗产,约为香港同年岁入的41.6%。1880年春节,香港华人绅商向港督贺年,港督即席发表谈话,称郭松先生是“我的朋友”“本港拥有英国轮船最多的船主”(1880年2月25日香港政府《宪报》)。《宪报》这篇报道以中英对照形式出现,证实KwokAcheong在港英政府使用的正式中文名是郭松。除从事航运事业,郭松还开办了一家企业发兴号,率先引进奶牛到香港,开设面包作坊。1879年,在华人创办的安泰保险公司中,郭松列名董事。他的资产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地产投资。郭松发家以后,积极参与慈善事业,1873、1879年两度担任香港华人慈善机构东华医院总理,用的是“郭兆春”这个中文名,字青山。1880年初,因爱尔兰发生大饥荒,郭松与华人领袖伍廷芳、王韬等人积极捐献,这大概是中国人大规模救助欧洲人的第一次,受到港督大力表彰。1880年4月22日,郭松去世,英文报纸《孖剌西报》第二天刊出十分详细的报道,全面回顾了他的生平,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本港最早、最受尊敬、最有影响力的华商”,并明确指出他属于疍家人(tankaorboatpeople)。郭松的“大出殡”为当年全港瞩目的大事,整个队伍走了一个半小时才走完。香港英文报纸用了极大篇幅进行报道,详细描述仪仗队中各种牌匾旗帜法器乐队,这在香港报刊史上恐怕也是第一次。1868年或者更早,香港太平山街与荷里活道之间的一条街巷已被命名为“郭松街”(QuockAcheongLane,见ChronicleandDirectoryforChina,JapanandthePhilippinesfortheyear1868,第50页),这是香港街道第一次用华人命名。这条街巷至今尚存,夹在差馆上街与上环西街之间,只是不知何时开始变成“涂鸦圣地”,“郭松街”街名早已消失。2018年,香港退休工程师、历史学家马冠尧把这条失去名字的街道找了出来,重新唤起人们对郭松的注意,指出他在香港早期华人社会中地位很高,不应遗忘。据马冠尧所说,郭松享年60多岁,由此推测其生年当在1810年代。黄埔村人对香港的影响香港第一个华人领袖卢亚贵(LooAqui)、汇丰银行第一任买办罗伯常都是来自黄埔村的疍家人。为避免遭受歧视,疍家人后代多讳言出身,以致一个庞大族群的存在渐被遗忘。对以郭松、卢亚贵、罗伯常为代表的黄埔村疍家人在香港开埠早期史上的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将颠覆传统思维。被朝廷、强宗大族视作“化外之民”的部分疍家人,在中英发生冲突时,他们为生存而迁移,成为早期香港的主体人口,对广州粤语成为香港通行语言有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香港早期华人社会的价值观。早期香港的活力来自冒险精神、不拘绳尺的创造力,没有恒产、不受礼教束缚的疍家人在这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振江教授深入解读香港档案史料、进行谨慎的统计分析后指出:“在香港开埠的最初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新形成的华人社会以至整个香港殖民地中,最为风光的华人群体和个人都是来自珠江三角洲各地(尤其是来自广州和澳门两地)的疍民。……早期香港疍民中的绝大多数,是英占香港之后才从广州、澳门迁入的。事实上,由于历史上疍民在广州、澳门就同英国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因此成了第一批随英国人抵达香港的华人群体。有证据显示,1842、1843年等开埠最初的几年,疍民甚至占了香港华人人口数目的三分之二。”(张振江:《早期香港的四个华人族群》)史学界需要抛弃门户之见,及时吸收人类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有着长期的尊老传统,年高资深的学术权威给出的结论往往少人怀疑,缺乏纠错机制,导致一些错误陈陈相因。被认作近代民族航运业先驱的所谓“郭甘章”其实是一个虚构的人名,KwokAcheong就是郭松,“郭甘章”应该及早停用。其他早期华人买办的名字,回译成中文时也问题多多,与其乱译,不如不译,保留原文,起码不会添加新的混乱。◎陈晓平,学者,现居广州。
新闻推荐
石磊作品《影子的影子-2》,110cmx150cm,布面油彩,2013年。王文锐作品《碧水丹山源远流长》。叶南作品《屁孩》之一,200cmx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