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民歌 校园“舞”传承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编写《童唱咸水歌》校本教材
“后乐园街小学作为一间曾经的水上居民子弟学校,咸水歌的校园传承有根源、有基础。”学校副校长谢芷薇介绍,后乐园街小学始建于1954年,原名为“广州市第七水上小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广州市政府为解决水上居民子弟读书难而兴建的学校之一。1958年,随着水上居民逐步上岸定居,水上学校也完成它的使命,“广州市第七水上小学”也正式更名为“广州市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
而水上居民劳作生活间所唱的歌谣,被统称为“咸水歌”,是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让“咸水歌”这种本土音乐在校园中传承延续,焕发新活力,2011年伊始,后乐园街小学就开始探索以开发“咸水歌”校本教材为切入点,以校内外全面开展“咸水歌”校本教材实施为抓手,广泛开展“咸水歌”传承活动。
谢芷薇组建的学术团队,积极开展“"咸水歌"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研究”,最终编写了《童唱咸水歌》校本教材,让“咸水歌”校园传承有了载体。
让咸水歌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走进后乐园街小学,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哼着咸水歌的曲调,而在每周的咸水歌音乐课上,孩子们甚至会用咸水歌进行对唱。
谢芷薇说,“以前的咸水歌,因为是人们随口唱出,所以带有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内容反映了他们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没有固定乐谱,可以唱,也可以用中间夹杂道白的说唱形式。学校要传承的咸水歌主要指传承其唱法演绎的传统,在内容上,则要用现代文化的方式将其发展开来,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谢芷薇介绍,在校本课程《童唱咸水歌》编撰过程中,编委组在流传下来的咸水歌中精心挑选,最终选择了22首各类原生态歌曲,创新歌曲16首,既保留传统的内容,也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此外,咸水歌的传承不仅仅停留在歌曲教学上,还包括了水上居民的民俗风情的渗透教学。“水上人的服饰、婚礼习俗、饮食习惯这些都会渗透在日常的学习中。”而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体会到水上居民的民俗风情,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聘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传承人谢棣英作为学校教学顾问,为孩子们讲述咸水歌的“前世今生”,并以学生为主角拍摄了微电影《水上人与咸水歌》,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学生微电影展(2017年)优秀奖。“通过丰富的活动,咸水歌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带出真心热爱传统文化的后生。”谢芷薇这样认为。
水上民歌走向现代表演舞台
在后乐园街小学还有一支咸水歌传承传播的学生主力军,那便是小浪花咸水歌社团。据悉,小浪花咸水歌社团是后乐园街小学为开展“咸水歌”传承传播活动的而设立,社团每年都从各个班级挑选出在“咸水歌”传唱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加入其中,目前有成员60余人,自成立以来也已经斩获了省市区各类大奖。
“我们以小浪花咸水歌社团成员为传播传承的主力军,这些孩子都是热爱咸水歌,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对咸水歌的热爱感染到班里其他同学,向更多的人传播咸水歌,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了整个校园,咸水歌的才能真正在校园普及。 ”谢芷薇说。
由于“原版”咸水歌多是站着来唱,表演的成分平淡,难以得到观众的青睐。为了让咸水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好地传播,后乐园街小学将咸水歌与舞蹈相融合,编排了独具特色的原创舞蹈和咸水歌英语剧。在沿袭咸水歌的传统风格外,加入古典音乐元素,并以传统乐器伴奏,使得新版“咸水歌”表演既不失其原生态的精髓,又丰富了表现力和欣赏性。
新闻推荐
海珠与腾讯签战略合作协议 打造全域覆盖的政府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焕坤报道:18日,广州市海珠区政府与腾讯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互联网在海珠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