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格林童话的发生地寻找另一个未曾命名的自己 郭爽《我愿意学习发抖》
《我愿意学习发抖》一书的作者郭爽。
孙俊杰摄
《我愿意学习发抖》插画。孙俊杰摄
《我愿意学习发抖》。孙俊杰摄
■理读
文:文景
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郭爽,在去年推出首部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后,又写了最新一部非虚构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从童年记忆中的《格林童话》起程,给大家讲述了10个普通德国人的家庭和童年故事:小镇女性在婚姻、生育、劳作日常之外,残余理想的挣扎;两个见证彼此30年成长与痛苦的童年伙伴;500年家族女继承人的悲欣;心怀艺术梦的小镇父子;退休的女幼儿园老师的远东之旅;开烤肉铺的土耳其人的异乡生活;两代学者在幻想文学中听到的魔笛之音;“二战”中被迫远离故土的娜佳对战争与童年的记忆……
从《格林童话》起程穿过幽暗森林
被问起创作《我愿意学习发抖》的缘起时,郭爽说当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自己的生活进入了过渡性的阶段,正如《发抖》这本书的腰封上引用的那句来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的话:“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一座幽暗的森林……”这本书不是一个年少无知的人去德国做一个童话梦这样的主题,而是一个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在广州这个中国最复杂大城市之一里做记者、做编辑,已经有了很多经历的人,突然陷入一种困惑,这困惑就是这片森林。郭爽说自己当时年近30岁,已经顺服地生活了很久,但内心有一种东西始终没有得到满足。
《发抖》这本书就是郭爽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尝试去写的。那为什么会是《格林童话》这个郭爽童年的深刻记忆,或者说是想象空间和体验,成了灵感来源?郭爽说,自己是在靠近30岁这个关口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可能这次的选择、穿过这片“森林”,关系到她能不能守护住自己童年最宝贵的记忆或者想象。所以,她最终就选择了对自己来说很珍贵,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过的世界来搭建出那些美好价值的东西。
而郭爽最初的想法就是去德国看一看,她曾经读到的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到底是什么样的。她并不会德语,对德国的感觉也很陌生,因此这段旅程有孤注一掷的感觉,就是要先走进去,但事实上这段旅程非常奇妙。用郭爽的话说,她觉得就是一个奇迹,不仅带给她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东西,也让她两手空空上路,获得了一种摆脱了时空的自由。
书里的所有故事,都是采访得来的,也就是说都对应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故事背后又有一个跟当时当地相隔很远的童话的空间。虽然人们生活在线性的时间轴里面,但是情感和心愿是交织的,所以郭爽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其中很奇特的化学反应。一个人坐在她对面讲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同时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空间里、达成了一种共识,然后一种很奇特的跨越肤色、跨越国家的沟通就产生了。
10个故事,触摸黑森林居民相通又相异的生命经验
在采访了那么多人之后,郭爽在《发抖》一书里选择写下10个故事,其中都有郭爽自己的关照,也正是这种关照让阅读的人都能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共鸣,强烈到可以跨越国别。故事里的人,他们梦想的破灭也好,失败也好,都刺激到了郭爽,因为他们的问题就是人生普遍的问题。
郭爽在自己近30岁的时刻,感到一切都在变得模糊,生活也变得循规蹈矩,看不到太大的改变。每个人都觉得一切正常就等于好,一种安全的好,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了,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继续。郭爽说自己的轨迹和很多人一样,考上好大学、去到大城市、找份好工作,但其实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主流生活,大家好像都来不及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已经踏上了这条路。
《发抖》中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德国民宿女主人特雷莎。在郭爽看来,特雷莎和自己完全不一样,她从来没有很努力地想要去挣脱生下来就被给予的身份,特蕾莎家在德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她们的家族在那里已经生活了500年,房子里就贴着自己家族的照片。而特蕾莎一家最早在镇上是开面包房的,做最好吃的面包,现在虽然不开了,但是人人都知道她们家是做面包的。特蕾莎作为家族唯一的继承人继续生活在小镇上,她就想着怎么样把家族的老房子维护好,因为老房子需要呼吸,如果把它荒废在那里,它就坏掉了,特蕾莎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她还有3个孩子,郭爽就觉得特蕾莎身上充满了她所没有的女性特质或者说生活的方面。而特蕾莎则觉得郭爽一个人在德国的冰天雪地里寻找童话这件事很疯狂,她也很羡慕。
于是,这样的一种互相映照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郭爽和特蕾莎想要去了解对方更多,想要去知道那个跟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特蕾莎知道郭爽在找童话后也想帮忙,在交谈中,郭爽问她,你有没有喜欢的童话?特蕾莎说自己喜欢的是一个叫做《幸运的汉斯》的故事,讲一个叫汉斯的普通男人,他出去做工,做了很多年之后领到的酬劳是一块金子,他就拿着那块金子回母亲家。这回家的一路上他遇到很多人拿东西跟他换。有人说,你看你那金子又大又沉,不如和我换一匹马骑着,之后又有人拿一头牛跟他换马,说可以挤牛奶喝,就这样换啊换,直到换成了一个大石头,最后汉斯在井边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石头掉进了井里。汉斯坐在水井边缘,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但却是最幸运的:上帝解除了我一切的负担,我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当特蕾莎跟郭爽说自己最喜欢的是这个故事时,郭爽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但是在那当下,她并不知道特蕾莎为什么喜欢。直到她第二次去德国,在柏林给特蕾莎打电话,两人交谈到最后的时候,特蕾莎突然跟郭爽讲:其实你上次离开没多久我就跟我先生分居了,现在我们已经离婚了,我带着孩子,要上班,又要管客栈,尽管如此,特蕾莎在电话里一直说自己没事,可以很好,因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听到这些,郭爽整个人瞬间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那一瞬间她懂得了为什么特蕾莎会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幸运的汉斯》,她失去了一切,但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人和人之间的这些奇妙反应、情感上的强烈冲击,让郭爽找到了必须要写下来的动力,10个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书是一把钥匙,写完这本书,“我变成了我”
最开始写《发抖》一书前面的几个故事时,郭爽是出现在故事里面的。比如她在写特雷莎的时候,自己也会作为一个角色在故事中出现,《发抖》这本书前面的几个故事都会有这样的情况。郭爽觉得那是一个真实的状态,她进入那个情境,就像突然跳入一个湖,真的沉下去之后,就越走越深,开始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到了后面,作者的自觉开始出现的时候,郭爽就退场了,那些真正的主人公开始浮现、撑起整个故事。
整个旅程到最后,郭爽自认为解决了她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生活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写作的问题,也就是写作者的生命该如何安放。因为过去一直做记者、做编辑,郭爽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新闻理念的训练,就是要最大程度地说出事实,而记者的观点是不重要的。对郭爽来说,自己在故事中的位置一直在调整,慢慢地写完《发抖》这本书,真的就像穿过了一片命运的森林,生活有了一种比较轻松的解脱,写作也有了一种轻松的解脱。
■作者简介
郭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都市报》7年。作品见于《作家》《小说月报》《山花》《单读》等。出版有故事集《亲爱的米亚》,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小说《拱猪》获第七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
■《我愿意学习发抖》简介
一位80后写作者由外及内探索心灵和童年的旅程,从童年记忆中的《格林童话》起程,最终深入普通德国人的家庭和童年故事。
10个故事,有小镇女性在婚姻、生育、劳作日常之外,残余的理想的挣扎;有见证彼此30年成长与痛苦的两个童年伙伴的故事;有500年家族女继承人的悲欣;有心怀艺术梦的小镇父子故事;有退休的女幼儿园老师的远东之旅;有开烤肉铺的土耳其人的异乡生活;有一个男孩性别身份的艰难自我探寻;有两代学者在幻想文学中听到的魔笛之音;有画家从内蒙古到柏林的故事;有“二战”中被迫远离故土的娜佳对战争与童年的记忆……
新闻推荐
广清重高铁加快谋划、广湛高铁今年10月开工 广州布局大交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广州正通过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打造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资料图片广清重(广清永)高铁有望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