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处方说到书法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最近患小恙,多日未愈,有友人劝说还是看一下中医吧。说实话还真是有二三十年没有问津过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了,心想久治不愈的咳嗽还真的需要试试由中医来解决吧。于是先到某正规医院中医科看病,只见坐诊医生热情接待,把脉问诊,很快对着电脑敲击一阵,处方迅速形成,然后计价付款取药,药剂师对着药方准确取出一小袋一小袋事先包好并贴有打印的药名、份量的药品,一气呵成,倒也十分省事,貌似很科学。然而心里老在想:这是中医吗?怎么与儿时记忆中的中医有什么不同呢?
数日之后,又有友人推荐一民间老中医,甫一进入其小诊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开放式小药房,占据近乎整幅墙面的一排排小抽屉装满着各种散装中药,两个姑娘正在用厘称(过去专门用于中药称重量的工具)依处方拣药,医生的太太正用一个算盘计价。哦!我一时明白过来了,这才是我儿时见到中药店的样子!走过药房,只是用一个柜子隔着便是老中医的诊室。坐下之后,先生也是问诊、把脉,然后提起旁边的毛笔,在事先准备好的小处方纸上写下各种中药的名称和份量,再反复斟酌之后交到我的手上,并叮嘱一些诸如饮食之类的相关注意事项,算是完成看病程序。笔者接下处方,首先给予笔者的是一手漂亮俊秀的毛笔字,令人赏心悦目。儿时常见的中医诊所再现眼前,心情颇为怡悦,药未用,但见这病已然好了一半,笑。
我想,现在用手写处方的医生恐怕真的不多见了,用毛笔书写者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医院的医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规定只有电脑录入才便于管理。孰为有理乎?
书法和中医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自古用毛笔书写处方,因而常常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它们是一体的。在过去,写得一手好字是中医生的必备手段之一,让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书法的境界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从过去老中医的药方来看,精美的花笺,娟秀的字迹,配以实用的处方,药名间的留白,虽无意安排,却成了章法多变的书法小品,比起当代的很多所谓的书法大家不知道好出几条大街。这些中医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我们不能不对他们的“书法作品”肃然起敬。
书写虽然随意,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书卷气而自有书卷气,在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修养到了,气息就跃然纸上。人们之所以对这些妙手回春的中医生尊称为“先生”大概也正是因为中医生们的学识和学养吧。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书指书写,法指法则规范。本质、核心就是汉字书写,离开汉字书写,书法无从谈起。汉字书写能在全世界400多种文字书写中成为唯一的艺术,固然与汉字的特有结构和书写的特殊工具(毛笔、墨和纸)有关,但与谋篇布白等艺术技巧、作品内容以及书写者的思想感情、个人的胸襟学养同样息息相关。
当然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高级阶段。不是所有写字都达到书法的高度,但有书法的高度一定是有把字写好做为基础,当然更需要有信手即来的常态习惯和环境。
当下电脑、手机的应用无疑给中国汉字书写带来了前所未有被动局面,诸如用电脑录入和管理处方从科学的角度上看毋庸置疑。然而,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忘记汉字书写这一根源,而习惯于通过拼音来拼写汉字,汉字仅成躯壳,甚至蜕化于无形。现在提笔忘字的现象已日见普遍,所产生的后果和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对传统文化致命的打击。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推广普及一门传统艺术的问题,更是文明血脉延续的问题。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韦柑潞)随着经济收入与购买力的提高,女性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者,围绕女性产生的“她经济”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