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范秀琴荣获“广州好人”称号退休发热发光 爱心照亮他人

广州日报 2019-03-07 04:20

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范秀琴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通讯员穗文明

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范秀琴说到做到。4年多来,她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专业所长,驻企业、进部队、入机关,走进学校和社区,做公益科普讲座近100场,服务个体达5000多人次。

她探访监狱,与过失少年一对一交流;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恐惧症、厌学症、高考压力症;给陷入绝望的人送去心灵慰藉,让失和的家庭走出困境。范秀琴用行动证明,“退休后仍然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发热发光”。

公益创投帮扶困难群众

“不忘初心,奉献社会”是范秀琴退休后就一直践行的承诺。2014年初从花都事业单位退休后,她利用自己在高校从事心理学教学经历和专业所长,希望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2015年创办了公益服务机构——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类心理问题和疾病,为做好心理研究和服务工作,由她本人牵头申请并承担了第四届和第六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老年身心健康关爱行动——琶洲街老年服务示范”和“基于智能监测的老人身心健康服务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联合广州市有关医疗机构和赞助企业,为老年人和社会困难群众提供慢病防治、医疗诊断、健康与心理咨询、身心一体健康免费服务活动,并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平台上发起组织各界募捐活动,带头募捐,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服务、科技支撑的新路径。

走进校园关爱孩子成长

“拒绝毒品、反对校园欺凌、为外来工子女入学交友提供帮助等主题,就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环境,让下一代健康成长。”带着这样的心愿,2018年6月,由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参与,广州市妇联、花都区妇联主办的“不让毒品进我家”宣传教育活动走进花都区赤坭圩小学,范秀琴主任作为特邀嘉宾为同学们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专题讲座。

鉴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爱护自己,保护同学,在广州市妇联和南沙区妇联的支持下,云馨心理于去年5月8日下午走进南沙区珠江中学,举行了一场有关反校园欺凌的校园讲座——爱护自己,爱护同学,跟校园欺凌说“NO”。

2017年4月,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与佛山市三水区第一戒毒所合作开展“拥抱健康,亲近幸福——边缘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项目。通过对青少年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帮扶,逐步恢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重新培养具有意志控制能力社会新人,帮助他们走上正轨,融入社会。

走基层温暖群众心灵

为基层服务、为社区服务,始终是范秀琴在心理服务中最重要工作之一。2018年9月21日,广州市白云区大冈村妇联、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与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携手在大冈村社区开展送课下基层活动,她用“拥有阳光心态,做个幸福女人”主题健康公益讲座,温暖着社区群众心灵。

去年4月,广州市云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还与花都区双拥办共同举办“心理咨询服务进军营讲座”。范秀琴等老师们作为主讲嘉宾,为官兵讲授心理学知识,关注士兵的心理健康,为部队生成战斗力服务。

协助政府做好社会工作

为了配合黄埔区信访局做好信访工作,化解信访矛盾和上访人员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信访工作效能,避免信访资源浪费,范秀琴还经常与黄埔区信访局协商,带领团队进驻区信访局,为特殊的情绪不良人员做心理安抚工作。

去年10月1日,他们与黄埔区信访局共同开设的“温馨茶室”心理咨询室正式成立,持续履行职责。

去年11月6日上午,黄埔区相关负责人来到“温馨茶室”,对团队工作和合作模式表示赞赏,寄语咨询室总结经验,做好示范,走出一条可借鉴推广的社会工作新路子。

4年,100场讲座,5000人次心理服务

作为一名心理服务高级咨询师,范秀琴放弃了几乎所有休息日,为利用节假日上门探访的心理患者提供服务。

在过去的4年多里,在省市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先后为广州及省内外的企事业单位、机关、戒毒所、高校、中小学校、社区、部队、武警单位做报告、办讲座近100场,传播心理学的知识,教授疏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服务个体达5000多人次,为有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孤独症老人送去关怀,为儿童、青少年厌学症、高考压力症、人际交往困难提供帮助;为陷入绝境的人送去心灵慰藉,让失和的家庭走出困境。

范秀琴的事迹获得广泛赞誉,在民众当中赢得好口碑,她荣获“2017年度中国儿童心理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被选聘为“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委员和专家”。

用自己的热情,让各种心理障碍人士摆脱阴影,走向成功,这成了范秀琴最大的快乐。那一封封来自海内外、学校、家庭的感谢信,电话里的朗朗笑声,都让她感到无比的光荣。范秀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件事:退休后,仍然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她说:“抢时间”才能领先

工作中的刁海兰(右)。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到了50岁的时候,你蓦然回首,如果发现其实并没为社会做什么,那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