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睿智从哪里来? 读《睿智的父母之爱》等名著有感
睿智的父母肯为孩子去学习和改变。资料图片
●文:邓国军
“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
——苏霍姆林斯基
每每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名言,就愈发服膺他的人道主义教育学,愈发服膺他的家长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把父母之爱分为畸形和睿智两大类型,而我认为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糊涂的父母之爱。那么,我们的父母之爱处在哪个层次?父母的睿智从哪里来?睿智父母学什么?睿智父母又向谁学?
父母之爱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肯为孩子花金钱和物质——看似负责其实不负责的层次,仅以物质的给予表达自己的爱,容易陷入娇宠放纵(赎卖式)或者独断专横之中,实际上是缺少教育智慧和方法的无奈之举——畸形的父母之爱。
第二层次,肯为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亲子关系比较负责任的层次,把自己大部分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觉得这就是“负责任的家长”,实际上是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也剥夺了很多孩子独立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糊涂的父母之爱。
第三层次,肯为孩子去学习和改变——家长开始思考和学习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问题——为了孩子沉下心去学习,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底如何培养孩子?这是自身灵魂蜕变的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睿智的父母之爱。
睿智父母学什么?
第一,了解当前的教育环境。目前的学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长和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种“三独”现象及其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从未有人面对和研究过的。加上我们成长在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高科技社会里,却要培育有史以来物质最丰富、宠爱最多、最被监视、最没有自由的一代,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上瘾的真相》王倩倩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作为教育者首先都要明了当前教育环境的特点。
第二,了解父母认识的误区。“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为人父母的责任感”“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睿智的父母之爱》苏霍姆林斯基著)。但是为人父母者,往往容易忽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少家长没有厘清溺爱和宠爱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地以爱的名义强化孩子的缺点——我们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劳动,让孩子没法不懒惰;我们心浮气躁,不停催促孩子,让孩子没法不浮躁。
第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不能让学生失掉欢乐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价值”(《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著)。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都需要一座“文明其精神”的家庭图书馆、一座“野蛮其体魄”的郊野体育公园、一个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让其手巧心灵的“家庭实验室”(《体育之研究》毛泽东著)。
第四,了解父母自己的定位。因应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父母定位可能是保姆、老师、保安,也可能是医生、司机、厨师……但最本质的应该是孩子健全灵魂和健康体魄的塑造者。所以父母既应该是图书馆馆长,也应该是实验室主任,还应该是体育教练。
第五,了解阅读的强大功能。“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我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更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每天为孩子朗读半小时是全世界收益最大的投资(《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著)。
第六,了解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把自然视为生命的贺礼,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下一代人也会和我们一样。但是时代变了,现代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种“大自然缺失症”的现象。“不让学校大门把孩子的意识和周围世界隔开,这是何等重要的事。我力求做到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为了不把小孩子变为知识的库房,真理、规则和公式的仓库,就应教他如何思索”(《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著)。
第七,了解网瘾是如何形成的。电子游戏的刺激性和成就感,是让不少孩子沉迷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降低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积极性,而其虚拟性容易让孩子的思想和意识逐步脱离现实,甚至会让孩子把虚拟当现实,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干扰孩子认识现实世界的事物。“因此,透彻、明晰的解读,揭露网游的陷阱与黑幕,曝光的不良网络游戏成瘾机制,会让您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采取恰当、有效的引导方式,引领孩子走出网游的泥潭”(《网瘾是这样炼成的》明宗峰著)。
睿智父母向谁学?
第一,向教育经典学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又不肯花功夫去读的书就是经典(马克·吐温)。时常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这么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知晓的人并不多?像《睿智的父母之爱》这么伟大的家庭教育经典,为什么好多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有这本书?为什么有些人知道了却不去认真读?
第二,向教育家学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全面诱导,不执一偏(王阳明);正确的教育就是你幸福的晚年,错误的教育就是你痛苦的晚年(马卡连柯);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里他的优点不是缺点的十倍或一百倍,你的教育很难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伟大的教育家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真知灼见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贬值。”王阳明五百年前写的儿童教育论文和苏霍姆林斯基50年前写的儿童教育论文一样,其论点、论据和论证到今天我们读来都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第三,向好父母学习。广州109中学校长张仲庆认为:父教是终生的职业——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成功的男人是给妻子安全感,给孩子幸福感的男人;成功的女人是把爸爸成功地拉进家庭教育行列里的女人(《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广东十杰父母亲的家教故事》祁丽珠著)。
第四,向孩子学习。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福禄贝尔[德];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为了变得伟大,就必须谦逊,必须向儿童学习。——蒙台梭利[意大利];如果我们不耻下问,我们可能不向学者而向无知的孩童学习最重要的生活之道。——甘地[印度];成人(无论是教师、父母,还是儿童研究者)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俯首倾听儿童提出的认知方面或道德方面的问题。——马修斯[美]
第五,向教育实践学习。说一千道一万,做父母学得最多最好也没有用,还是要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去实践。陪孩子读书、陪孩子旅游、陪孩子爬山、陪孩子打球、陪孩子看电影、陪孩子玩游戏、陪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陪伴孩子长大笑泪交织过程中,一点一点学会如何去爱、接纳、包容、承诺、适时鼓励、建立规范、温暖的拥抱、信任与放手,学会这些为人父母美好却艰难的智慧。
睿智无他,就是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把严格要求和关怀、把严厉和抚爱、把服从和自由结合起来。
睿智就在于,善于让孩子自己去看和感受,他们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在哪里。
新闻推荐
励志电影《梦想之城》主创来广州宣传造势金巧巧温兆伦分享“幸福”:有机会就要拼,有喜欢的事情就要做
金巧巧等主创在《梦想之城》现场。南都记者钟锐钧摄温兆伦摄影:南都记者钟锐钧南都讯记者刘平安昨日下午,导演刘抒鹃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