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凭票证购物的日子(上)
彼时,国人无论男女的衣服都以蓝黑为主色调、脚穿军绿色解放鞋(部份人还是赤脚出门)来来往往,一些人挤进市场排在肉档或鱼档前轮候购买以“国家牌价”出售的肉类、鱼类等生活必需品。排队购物的群众不仅要有“银纸”(人民币),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鱼票、猪肉票。鱼票由番禺水产公司发放,面额为一斤、半斤两种,在册户籍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一斤”,每年12月发放次年全年票证。猪肉票则由县食品公司发放,程序、时间和定量大致与水产公司相同,只是将“一斤”的定量“细化”为一斤、半斤、二两、一两4种。当你悠转到沿街店铺——XX公司门市部门前,便可见到购物者一手拿着票证和“银纸”,一手指着欲购商品与售货员问答时会好奇的趋前探个究竟。很快你便清楚,“哦,原来这个阿姨是买片糖的,那位大叔是来买香烟的。”或许你会大惑不解,为何买糖买烟也凭票证?是的,当时县城市桥镇的户籍居民每年可一次性领取13张面额为二两的糖票,每月限用一张。公历只有12个月,那第13张糖票如何派上用场?经负责发放糖票的县糖烟酒专卖事业公司解释,原来第13张糖票是专门用来购买中秋月饼的,因为月饼的制作要耗用大量蔗糖,故不论月饼档次高低价钱平贵,此票都只限购一斤。烟,从来不属生活必需品,可二三百年前已形成的涉及种植、加工、销售和高税率等经济产业链是断不得的,在无法满足烟民需求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凭票证限量供应的“下策”。当时市桥的一些烟民,利用花盆、墙角“自留地”种起烟来,将“成材”的烟叶烘干、切丝、纸卷成型,制成免证免费的“自力牌”香烟。城镇居民中“烟友”如何界定以发放烟票,这又有另一番景象——其时县商业局设有专门审核各种票证发放事宜的部门,但对“烟民”的认定是凭企事业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人员数字为准,登记备案后即如数向单位下发年度烟票。烟票分“红”、“蓝”两种颜色,红票可买中高档香烟,蓝票只能买中低档的。可以说,这种方法很笼统,偶被一些“精明”人钻了空子。
以前的酒大多是散装酒。客人递上现金和粮票,放下酒樽,让售货员打酒。数百年来有“人心肉造,烧酒米造”的民间谚语,平民饮用的酒大多是用稻米、高粱等为原料经煮炼发酵蒸馏而成。卖酒收钱兼收粮票也就顺理成章了。按当时标准,买一斤米酒必收一斤面额的粮票。在这期间,农村制酒作坊创制出多种不用米粮为原料的时尚美酒,如“木薯酒”、“蔗渣酒”和美其名的“桂花酒”等免收粮票卖给城里人。当然,味道和传统米酒相比是打了折扣的。
今时老街坊仍记忆犹新的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穿衣也靠发行布票定量供应。至于城镇居民每人每年1丈3尺6寸的定量是否够用,这就因人和因家庭而异了,如大人与小孩,每套衣服的用布量相差很大;高大威猛者与娇小苗条者的用布量也有所区别。若是一个几代同堂之家通过老少调剂也就所差无几了;若家中只有几个彪形大汉当然难以将就。请不要忘记,在为1丈3尺6寸做“年度使用规划”时,必须加上“高额”收取布票的球衣、床单、被套、大小毛巾,还有布鞋布袜等因素,购买时均需现金与布票同时“奉上”。据悉,居民布票由省一级商业行政机关印制,下拨各市县造册核实人数于下年元旦前发至居民手中。其时每年年底总有布票打折的“布头布尾”推出以惠及街坊,一般低至3或5折,就看你是否与机会有缘。
民以食为天。城镇居民每月的米粮都是分级定量供应的,购粮需凭每户一本由县粮食局核准发给的“居民粮油供应证”(简称粮簿)到指定的粮站购买。定量因人而异类别颇多,大项有:是否有职业;从事何类劳动;年龄。从细项分级可知,定量向着重体力劳动倾斜,如甲级搬运工人最高,每月为40斤,乙级次之,每月34斤,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电工均列入乙级定量。儿童(学生)会随着年龄学级(小学、初中、高中)而适时调整。一般居民、职工,男性28—30斤,女性26—28斤。这当中,难免有部份人会经常“超支”,为了弥补“超支”的“缺口”便想方设法另辟蹊径,以较高的价钱向农民买些番薯、木薯、玉米等作为补充;到食肆多吃些不收粮票的粥品点心,若吃粉面包点则一律要收粮票;某些专卖蒸饭的食堂使出妙招蒸制成“双蒸饭”。所谓双蒸饭,乃是将标准的蒸饭加水再蒸,使之超量吸收水份至饭量随之增加。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而已。因工作、学习或探亲出行需在单位饭堂、商业食肆吃饭的,需持粮油供应证到指定的粮站签发粮卡或换取番禺县粮票,粮卡和粮票的带粮量均在粮薄里扣减。每月换取粮票也有数额限制,若要换取省票或全国通用粮票则需单位证明,换取全国通用粮票时还要扣减相应的当月食油定量。
每年的秋冬时节是番薯的收获季节,县粮食局便适时安排城镇各粮站向居民推出大米换购番薯项目,一般是扣减1斤大米指标换购3斤番薯。按县粮局通知,每户必须在规定换购月份内(多为11至12月)每户须以大米总定量的3%至4%不等的比例换购,多换购不限,少换购不可。居民买番薯回家后,多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按个人口味喜好来处理,或煲番薯粥或和着米、面粉煎成别具风味的“杂粮饼”,又或将其煮熟剥皮和着茶水或白粥当早餐了事。其时有“乐天派”街坊编了首曾广为传唱、被社会各界认可的“地气”民谣:“勤劳节俭番禺佬,番薯亦当宝中宝。艰苦奋斗无所惧,心宽自然生活好!”(莫兆棠)
新闻推荐
同学们在舞台上精彩表演石楼中学舞蹈队用舞姿致敬传统本报讯(记者赖妙娴)近日,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