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知音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古代广东山水画展”举行山水笔下开生面岭南符号始入画

广州日报 2019-02-24 04:10

梁于渭 《山水册》 十二伍德彝 《荒城初霁图》荒城初霁,残烟湿,郭外累累枯冢,指点越台歌舞地,尚有层楼高耸。云垒旌旗,风亭鼓角,虎旆貔貅拥。铜墙铁壁,将军有恃无恐,独惜刬削消磨,呼銮道改,霸迹寒芜壅,古佛舍身钟磬寂,犹忆灯昏清供。今日龙蟠,当年虎踞,事后何非梦,王侯蝼蚁,谁寻龙墓嚣垄。念奴娇。乙卯新秋,松苔逸叟画。今盌 《雪景芭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画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趣的画科之一。而在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就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颇负盛名的山水画家,他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下求索,为粤画风格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山水有知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古代广东山水画展”呈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岭南画人在山水画上的笔情墨韵。

借此机会,记者对展览的策展人黎丽明博士进行深入专访,听她详解广东山水画是如何在明清漫长的时光里,走过一条从摹古到革新,从本土性淡薄到以自己的地方特色为荣的道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摹古而不泥古画心中之山水

本次展览特选山水画精品九十余件,作品展示形式多样,包含手卷、卷轴、扇面、册页等展示形制,从“意会古人”和“写景抒情”两大部分介绍明末清初画家黎遂球、区亦轸、高俨、黎简、谢兰生等人的山水画,希望借此梳理明清以来广东山水画风的演变,呈现其中所包含的地域特点。那么明清广东的山水画是如何发展的?

对此,黎丽明表示,明代中后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教育与文化日益发达,广东绘画逐渐闻达于中国画坛。其中,以黎遂球、区亦轸、高俨、释深度、袁登道等的山水画成就最为出色,他们的画风深受吴派影响,笔触劲遒古朴,画面意境深远。

到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地口岸,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一口通商”,延续了83年,广东经济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此时,书画收藏在岭南地区蔚然成风,加上粤人游宦京师和旅北也络绎不绝,都对岭南的书画创作影响至深至广,画家们受到了更为丰富的艺术熏染,涌现出吕翔、张如芝、梁蔼如、黄培芳等一大批盛极一时的文人画画家,其中又以黎简、谢兰生最为杰出,将清代广东山水画的成就推至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初期,“四王”画风在江南地区大为盛行,该画派受明代画家董其昌影响较大,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此时的广东画家们却“与众不同”,一反被视为山水画正宗的“四王”画风,师法宋元名家,追慕石涛,喜好恣肆洒脱的笔墨技法,以自己的画论和画作抒发画人个性,不落俗套,别有见地,粤画的风格也在此时初具雏形。

传统中国画画家注重临摹,正如董其昌所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明清广东的山水画家也不例外,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摹古”画作。但他们的“摹古”并不等于泥古,不少画家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见解和体会,在取舍之间抒发自我的笔墨意趣,使得他们的“摹古”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比如黎简的作品《为菊湖写各家山水册》,这套册子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他如何博采众家所长、仿宋元明各家画法,再临摹学习形成个人的笔墨语言。《奇峰耸峙图》用的是元代王蒙的牛毛皴法,《万竿烟雨图》用的是宋代米家山水的横点再加上元代吴镇的笔意,《奇险层嶂图》黎简自己在题跋里面说用的是范宽的笔法。而这套册子整体上用笔工细,设色浓厚,又不失黎简的个人风格。

革新精神已萌芽绘画本土性渐明显

或许因为地处一隅,远离中心,广东人从来就不那么遵从传统,这种“求新求变”不仅仅在20世纪上半叶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身上突出体现,在晚清画家李魁、罗清、梁于渭、苏仁山等画家身上亦有体现。他们大胆创新,探索出与传统文人画不一样的风格,为广东山水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罗清以擅长指头画著称,指头作画,点线飞动,形象塑造带有民间世俗的趣味,与传统的“文人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造型与审美差异。罗清发展了指画的绘画理念,把趋于世俗的“指画”和趋于士大夫“逸趣”文人画理念相互地融为一体,绘画趋于“文人气”,而在文人气中也夹杂着挺直向上、勃发刚毅的不屈性情。梁于渭则喜欢用绵长、疏简的线条勾勒山体,少皴擦,而施以平涂色彩,或者以高低起伏的线条勾勒山形,再施以粗放、干涩的皴擦和赋色渲染,此次展出的作品《山水册》迥异于传统的笔墨技法和形式,颇有几分西方水彩画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梁于渭自成一格的山水画风。苏仁山笔下的白描册页则喜好用纯墨线勾勒,以线条之疏密、粗细、干湿间构而出,面貌奇特,似素描,又似版画。作品《白描山水图》中那些充满感性的线条和墨点,随意地纵横交错,纯粹凭感性画出,比较于后印象主义之凡高的田园素描,颇有异曲同工之趣,将它置于今天的现代艺术行列,亦十分合拍。

除了革新性日益显著,以岭南为题材的风气也逐渐普及。清代以前的广东本土画家,由于地处偏远,文化上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太愿意用画笔表现广东本地风物,在画面上很少透露出“本土性”。清代以后,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广东地区的文化自信逐渐树立,广东画家笔下的山水,不仅可见葱郁湿润的岭南山水滋养的痕迹,还可见画家们开始自觉地将乡土景物作为描绘对象,诸如羊城八景、罗浮山、镇海楼、木棉花等等,甚至本地的小名胜、私家园林也开始成为画家的题材。画家们开始探索高度提炼又状物传情的“广东山水”笔墨语言,广东山水画地域风格也开始建立。此次展出的谢兰生的《竹湾图》,特别提到广州城郊的荔湾有唐朝荔园故址,游船如织,题咏众多。而画中所绘的竹湾,是东莞南头宁氏所建,室宇敞闲,翛然物外,名流题赠杰作如林,可与荔湾景色一较高低。伍德彝《荒城初霁图》描绘的是五羊城外、越秀山下的景象。近景老树数株,小桥无人,荒草萋萋,远景城墙蜿蜒,层楼高耸,木棉静放,岭南意象一览无余。

对话黎丽明:

以馆藏优势给予观众新思路

广州日报:这个展览和别的展览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黎丽明:这次展览的定位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本地文化的深挖,并充分利用本馆的馆藏优势。艺博院自建馆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历代书画珍迹及广东美术精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工作。所收藏的历代绘画,上起宋元,下至现当代,其中以明清及近代的绘画尤为完备。同时,我们这个展览也可以视作广东百年大展的延续,连在一起就呈现出广东山水绘画史的发展与变化过程。

广州日报:这次展览在古代画家的选择上是如何考虑的?

黎丽明:这次展出的山水画作品既有来自明清广东的画家,也有来到广东游历、为官的外地画家;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水画名家,比如高俨、黎简、谢兰生,也有大家可能没那么熟悉、但绘画水平高超的画家,比如梁枢、戴熙。希望能够通过一群人的绘画成就来展示岭南地区明清山水画的发展状况,而不仅仅是零星的几个名家。

广州日报:在现场看到展览在细节上花了很多心思,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

黎丽明:我们这次展出了近百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配有作者简介、款识、作者印、对题等,把作品上的字符信息以清晰的印刷文字呈现给观众。这个工作量其实非常大,但这些文字里面不乏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比如熊景星的作品《秋意山水图》,画中笔墨颇为繁复,可以看出作者学的是“四王”的风格,但作者却在题跋里无奈地表示,自己本想学习倪瓒的技法,但在岭南地区很难见到倪瓒画作的真迹,只好作罢。细心的观众如果看到这里,可能就会去思考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所以,尽管这些文字的呈现所做的工作量很大,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研究性服务做扎实,让观众在观展中有所思考和收获。

新闻推荐

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

会员团购NO.211布鲁奈利·帕里安达市场价:600元团购价:(详见QQ、微信群公布)团购日期:2月24日~3...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