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两万老人拍下最美元宵 羊城一群影友每逢元宵就为养老院的长者拍摄肖像 10年留下50000个动人瞬间
策划/张伟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余靖、李鑫、苏通、陈忧子、苏韵桦通讯员邹粤红实习生郑敏珊、刘梓欣
图/陈忧子、苏韵桦、莫伟浓(除署名外)
元宵节凌晨5时多,广州越秀区侨颐园养老院89岁的周婆婆就起床了,她很仔细地梳头、挑衣服,穿上红布鞋,戴上女儿送的珍珠项链,还准备好女儿制作的手工绢花做“道具”,和姐妹们一起,满心欢喜地等待着。
这一天上午,有几百位爱心人士分头前去10家养老机构,给老人送上新春的祝福,载歌载舞,聊天逗乐,齐包汤圆。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会为老人们留下这一年里最美好的一张肖像,送上长寿的祝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也同。这群爱心人士,就是由广州日报摄影部、岭南影派本土纪实摄影联盟、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等牵头发起的“一张照片一份温情”元宵敬老拍摄活动募集的摄影师、志愿者和义工们。每逢元宵节,他们都会为老人拍照,一晃已经是十个年头了。
从第一届的5间养老院、300位长者、20位摄影师参加活动,发展到今年的第十届,共10间养老院、1500位长者、10个摄影协会300多位摄影师共同参与。10年来,这群爱心人士已为20000位长者拍摄超过50000张照片,留下了不少难忘而动人的瞬间。
开心闺蜜每年相约入镜
每年活动,侨颐园养老院有“四朵金花”特别受影友青睐,她们分别是87岁的林婆婆、86岁的郭婆婆、90岁的梁婆婆和93岁的卢婆婆。四位老人在养老院邂逅,成了亲密无间的姐妹闺蜜,每年都相约一起入镜。
梁婆婆一生爱运动,身材窈窕,最喜欢拿出自己的手机,一脸自豪地给来探访她的人看年轻时唇红齿白的照片。昨天,精心打扮过的她格外靓丽,白毛线帽、红丝巾、红鞋子。面对镜头,她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调皮地说:“我的牙齿都是真的哦!一颗假牙都没有!”
86岁的郭婆婆从2005年入养老院后一次活动都没拉下。每年的照片她都过了塑装在遮光袋里,当宝贝地压在枕头下收藏,不时拿出来与人分享。去年6月中风,女儿们替她整理东西时,她费了老大劲对女儿们说:“你们什么都可以清,就是照片不能清。”后来身体恢复了,女儿给她看的照片一张都没有少,老人高兴得直流眼泪。
89岁的何婆婆,3个子女这天都抽空来到了老人院,不断变换着动作和站位与轮椅上的老母亲合影。老人家也是第一个收到了打印出来的照片。然后,一家四口又拿着照片来了个“画中画”。“运气真好,这样好的全家福好难得。”阿婆的儿子对记者说。
连拍六年直到老人最后
10年前的元宵节上,珠江摄影协会李庆华在六榕长者乐苑首次参与元宵拍摄活动,结识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当时觉得她精神矍铄,又乐于与人沟通。
第2年元宵节,协会安排了一名艺术家到养老院演奏古筝,许多老人都围坐着听音乐,她却因为身体不好没有下楼。”李庆华说,他到房间里去看望她,老人坐在床上,见到他还能认出来。
第3年元宵节,李庆华被分配到不同的养老院给长者拍照,听闻那位老人的子女这一年先她而去,心中有些挂念,在完成其他拍摄任务后又专门前去探望这位老人。“可我发现她的阿尔茨海默病加重,这次竟认不得我了。”李庆华的语气中略带伤感。
此后3年里,李庆华依旧在元宵摄影活动时去探望她,直至老人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觉得这对她来说是一种生命的记录,我用摄影的方式送她走生命最后一程。”58岁的李庆华表示,虽然本职工作不是摄影,但因热爱拍照,他借着相机走入了不同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感悟良多。
最老摄影师已经84岁
这天早上,有位摄影师来到养老院,看到花园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正准备上前拍摄,老人家却哈哈大笑说:“我也是来当志愿者的。”原来,他是84岁的黄汝广师傅,原广州日报摄影部主任。
黄师傅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参与拍摄活动,已年过八旬的他,对于拍摄同为耄耋之年的同龄人有着独家心得。
“老人其实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也非常愿意别人给自己拍照,但生活中能好好照相的机会其实不多。我们给他们拍有专业水准的照片,并把相片现场洗出来送给他们,会让他们非常高兴。”
黄师傅说,作为同龄人,他非常理解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渴望外界关怀的心情。“他们离开了家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志愿者每年元宵节的拍摄、陪伴和聆听,会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道亮色。”
社工徐芷瑶告诉记者,“六榕社区超过60岁的老人约有9000人,我们选择了其中的30多位高龄、独居,特别需要关爱的老人进行拍摄。”从4年前开始,元宵节拍摄活动辐射到社区居家老人。影友们希望难以走出家门的老人也能借此收获属于自己的“靓照”。
■参与者感言
只为最简单的初心
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邹粤红:2010年2月,只为最简单的初心——为养老院的长者带来欢笑和留下美好的回忆,广州日报摄影部的想法和我们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一场以“一张照片、一份温情”为主题的为长者拍摄照片活动。
最开始老人家还不太习惯,肢体表情还有些僵硬,还要靠工作人员帮忙摆姿势。到第三年,老人家已经很自然了。活动当天,很多老人凌晨就爬起来洗漱,穿金戴银,精致打扮,把最好的东西都展示出来,把这一天过得很有仪式感。还记得有位阿婆特地在年历本上写下时间,在春节来临前就安排镶好假牙,要知道,很多老人平时是很节俭的。摄影师上门拍照,早已成了老人们心中极其期盼的事情。
“一张照片、一份温情”活动得到了广州日报、信息时报、老人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广播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元宵敬老”成为广州市特有的品牌和极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媒体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越来越多,老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带来老相机增强互动
广东省大画幅协会主席任丰:这个事情做一年很容易,贵在坚持。后来,广州日报张伟清主任提出每年都要坚持,就这样越做规模越大。十年前,我是用普通胶片机来拍的,十周年时想有点仪式感,所以我第一次带了底片8×10的大画幅相机来拍——过去在影楼也是用这种相机,能勾起老人的回忆。拍摄过程很讲究,一张照片拍了一个小时。很多老人问:“这个相机年龄会不会比我还大啊?”这很有意思,老物件能加强我们和老人的互动。
老人很珍惜拍摄机会
越秀区侨颐园养老院张柏琼院长:老人家都非常珍惜元宵拍摄机会,因此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会尽量走出房门,争取出镜。家属们看了照片会觉得老人家出奇地靓丽。“从来都没看过老妈这个样子!”不少家属称赞摄影师很专业,他们会把照片留作纪念,珍而重之。
见长者高兴我也激动
从化摄影协会负责人赖敏雄:我们在从化各个乡镇开展元宵敬老拍摄活动,这里的长者多数是农民。他们以前较苦,没有生育儿女,没人照顾,经济困难,是生活清苦的村民。我们一般是拍完了以后,过几天再把照片晒出来。给老人家送去时,每次都能从他们脸上看到那种孩子一般的快乐笑容。当听到长者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时,我自己也好激动!
■专家点评
在我看来,为长者拍照有着生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从生理学来讲,照片作为一种对老年的记忆衰退的干预,它不仅对维护老年人的记忆有帮助,还会帮助老年人开展创造性的场景和事件的联想,这些都激励老年人的大脑保持活力。从社会学来讲,人是其社会角色的总和,照片赋予老年人社会角色扮演,摄影图像选择元宵节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仪式性地稳定了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性,将老年人置身于一个确定的现在,并帮助老年人想象自己的未来。
——梁玉成(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系主任,博导)
每年元宵节,日常奔忙于全国及世界各个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们,经过春节短暂的休憩,重拾相机,会同诸多摄影志愿者,一同走进广州市内各社区敬老院,服务长者,记录瞬间,传达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张照片一份温情”活动是新闻摄影“关心人类”精神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的具体结合,让广州日报摄影部在南粤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变得卓尔不群。
——杜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级记者)
新闻推荐
因部分房企去年已完成年底业绩冲刺任务 1月楼市供应不足成交明显下降
□信息时报记者罗莎琳日前,中原地产根据阳光家缘监控显示,1月广州一手住宅整体网签共84.36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2%,网签一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