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热对】 温哥华唐人街的“钉子户”

羊城晚报 2019-02-17 13:22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冬日的温哥华维持在零度左右。借着落矶山脉与太平洋相互的力量,这个北美西部的海边城市一直保持着温和的气候,成为连续多年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多数情况下排第一,偶尔掉下来,也一定排在前三。

趁着过年的闲暇,我和朋友在温哥华唐人街晃悠,寻找早期华人移民此地的痕迹。我们沿着著名的片打街和奇华街行走在上百年之久的老社区中,时不时在一些老房子前停下,通过招牌、门窗装饰和房型辨别当年的形制。在奇花西街有一橦老房子,三层,一看就知道已有些年头。楼房门前竖有一小块纪念碑,用英文标明这是一处温哥华的“历史遗产”。进门处挂有说明其来历的蓝色铭牌。再看地上,镶嵌着一块用马赛克做的图案地板,图案是三栋楼房,中间的一栋正是眼前的遗存,旁边两栋则正在被拆除。图案底下用中文写着:“士达孔拿区业主和住客协会”,旁边标出协会最早的创始人名。铭牌上介绍说,此处房主叫陈华歌和李和顺,上世纪六十年代遭逢温哥华唐人街重新规划,需要大量拆迁,推倒老房子以建新楼。这家房主率先反对,出面成立协会抗争,最后得到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不仅把房子保留下来,还维持了社区的原有状态,包括低廉出租屋的基本数量。回来后上电脑翻查历史资料,才知道这协会今天居然还存在,还在积极活动,在建设社区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白了,用大家能理解的词,这就是温哥华当年的“钉子户”。由“钉子户”而成为“历史遗产”,其中的变化让人匪夷所思,并因此书写了一段本地华人精彩奋斗的奇特历史。

其实,房子的确很一般,老样式,开间狭窄,与旁边的楼房紧紧相拥,两楼之间几乎没有空间,像广州城中村常见的那些紧挨一起的宅基地楼房,想来肯定不如新别墅、新公寓来得舒服。也就是说,这楼房颇卑微。但因卑微而成为遗产,还受到表彰,其中的缘由就很不卑微,甚至有些伟大了。

新闻推荐

广州黄埔推出企业开办“无费区” 免费提供邮寄、复印、刻章等服务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鹏程)一张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的公告,在春节之前悄然贴在了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工商办事大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