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工地带上孩子 应当成为“打工共识”
玫昆仑
2019年春节假期结束,回乡探亲的人们也背起了行囊纷纷返程,与他们一同出发的,还有他们的孩子。“我愿意跟着爸爸妈妈,不想呆在老家。”在安徽合肥火车站,9岁的王子轩拖着小书包,跟在父母的后面,从小就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只有在假期才会返回家乡宿州。距离开学还有些日子,但由于父亲要回城工作,他也带着行李,与父母一起回到了合肥。
前两天有报道说,山西闻喜县裴社镇儿童主任郭晓杰说:留守儿童的家长们80%都是爷爷奶奶,孩子离开爸爸妈妈缺乏安全感;当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他们家里时,发现孩子们其实最缺的是爱。这种爱就是亲情之爱。这说明留守儿童出现了严重的“亲情饥饿”,直接和间接危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理应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这种现象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陕西丹凤县留守女孩何晶晶卖长发换手机与妈妈视频;湖南城步县兰蓉乡的留守儿童王歧军每天抱着妈妈照片睡觉;湖南衡阳11岁女孩自导自演“绑架案”,期盼在外打工的父亲回来;湖北汉川张兰和丈夫常年在广州打工,已连续三年没回过家,导致7岁女儿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等。可见,正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护之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饿”,滋生出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让人纠结。
其实,许多留守儿童就像王子轩一样,“我愿意跟着爸爸妈妈,不想呆在老家。”而且这种渴望是十分强烈的。记得2016年2月,在四川邛崃市临济镇瑞林村发生伤心的一幕。40岁的植大姐要返城上班时,7岁多的儿子峰峰哭吵着要跟母亲上成都:“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其哭嚎声背后折射出留守儿童因长期饱尝“亲情饥饿”而迫切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渴望。这正如山西闻喜县的留守儿童所说,“我可以不要玩具,不要零食,但我只要爸爸妈妈多陪我一天。”
究其根源,留守儿童感至“亲情饥饿”,是因为父母在本地从事种养殖业,只能糊个口,不得不外出进城打工;否则,一家人怎么生活?拿什么供孩子读书和赡养老人?这虽是原因,但并非根源。根源在于社会就业地区不均等、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为此,笔者认为,输入地城市要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并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让“打工者”带孩子在城里“打工”,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就医等不受户籍歧视,享受城市儿童同样的待遇与保障,从而真正让父母与其子女保持生活“零距离”,且让这种做法成为各地和各家的“打工共识”。
新闻推荐
市民游客和家庭观众深度体验岭南古韵与现代时尚结合的浓浓年味。南方日报记者刘力勤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郭苏莹傅鹏)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