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负担
主持人:丁建庭
今天主题:家乡风俗
来稿字数:500字左右
投稿邮箱:
nfrbpl@126.com
叮咚快评·大家谈⑦
春节充满欢声笑语,但也有一些甜蜜的负担。根据某社交平台的调查,春节期间最具普遍性的甜蜜负担,就是催婚。下面几篇来稿,既能反映新旧婚恋观差异,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年轻人的内心想法。
有一种幸福叫催婚
□尹敏
说到催婚,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段经历。
1996年军校毕业后,26岁的我给自己定下了“先立业,后成家”的人生规划。次年8月,我调入某装甲团政治处担任新闻干事。在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3年打拼,我在2000年夺得了全师新闻报道工作的冠军,不仅立了二等功,而且还提前晋职。
初次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决心。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去饭堂吃饭时,碰到了担任值班首长的团政委。他见到我时,一脸诧异地问:“尹敏,今天是礼拜天,怎么不去陪女朋友?”“政委,我还没找呢。”我笑着如实回答。
当时,我已30岁,是全团光棍队伍中的“大哥大”。虽然我没有什么危机感,但团政委很着急,发动大家为我张罗对象。那段时间,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专业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终于在一年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其实,如果不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不是处得跟一个人似的好友,谁还会为你结不结婚操心?只要想到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烦恼还值得计较吗?
婚否婚否,应是自主选择
□叶丽明珠
每到春节假期,单身青年难免遇到各种“花式催婚”甚至“魔鬼式催婚”,而各种“反催婚”攻略也层出不穷。
在传统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先成家,后立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攀比和从众心态也让父母们不甘人后,从子女小时候的学业到长大后的婚恋和生育,总是“催”个不停。
但从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来看,虽然也理解父母“为子女好”的急切心情,却也不再完全认同过去的那些观念。他们更看重恋爱和婚姻的质量,不愿因为被“催”而将就,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更相信顺其自然,唯愿等到适合相伴一生的人才谈婚论嫁。
时代在进步,婚恋观念也在改变。婚否婚否?对于年轻人来说,应是自主选择。毕竟,催婚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结婚也并不是为了向父母完成任务。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婚姻应该自己选择。
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
□南方以南
传统观念里大都是早日结婚生子。但到了80-90后这一代,婚姻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对婚姻越来越慎重,结婚年龄不断上升。但是很多父母和亲友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到了一定年龄结婚生子理所当然。所以,很多在他们眼中的大龄未婚青年男女,春节就是他们动员和催婚的最佳时机。
为了应付这些询问和压力,前几年网上出租男女朋友一度非常火爆。而有的年轻人甚至因为压力大,需要咨询心理医生。这一切结果都和最初的关怀背道而驰。其实现代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对幸福的衡量早已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结婚生子上。作为父母,不妨持开放心态,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
春节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圆的节日,不要让催婚这种“中国式关怀”成了孩子的负担。
催婚,让我无法辩驳
□文人墨客
“你还有几个30?”“什么时候把女朋友带回家?”每次高高兴兴回家过年,还来不及高兴就要面对父母的催婚,我甚至感受不到春节的喜庆和开心。
去年也是如此,为了躲避父母的催婚,我有意识地在除夕才回家。但父母甚至在我返回广州的前一天也给我安排了一场相亲,原本在家想陪父母好好吃顿饭,也未能如愿。当女方来到我家,父母的理由非常充分,说邻居比我小的都抱上了小孩,如果我还在为事业拼搏,挣再多的钱也没啥意义,说到最后父母竟然搬出“无后为大”这四个字,让我无法辩驳。
父母的催婚也是对儿女的关心。但我希望,父母在关心儿女的时候,能给儿女多一分理解。作为儿女,既要懂得父母那颗永远不放心的心,更要明白父母的一番好意。过年的时候,只有把一些不必要的苦恼抛在一边,过年才有意义,更有年味。
新闻推荐
烧烤创业11载 从“广漂”到安家从东北到北京,最终在广州扎根
从东北到北京,最终在广州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