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玩系列 古老砚种 当代复兴审美为先
《李白观瀑砚》 杜吉清供图
苴却砚〈汉简〉 谭伟彬供图
松花砚〈福寿图〉 谭伟彬供图
宜子孙玉璧砚 杜吉清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陈漫琪图/受访者供图
文房重器砚为首。对于砚台,古人有“宁舍一室不舍一石”之说法,因为文房四宝中,砚既实用常用,又形质坚固可赏玩可传世,因此总被历代文人作为案头珍玩藏品。从单纯讲究实用的研磨器,演变为集雕刻、绘画、书法以及人文信息的艺术品,这个过程便可看出,文人雅玩的真正价值,更在于器物之上的文人意趣。
受访嘉宾
谭伟彬
广东工艺美术珍品馆原馆长,从事工艺美术44年。曾任:国家轻工业部百花奖评委、广东工艺美术史料主笔、第二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策划人、广州市非遗专家评委、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评委等
杜吉清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红丝砚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制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常务理事
【壹·红丝砚】
古砚复兴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除了我们熟知的端砚为代表外,古老的名砚还有很多。就连中国四大名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公认的四大名砚为端砚、歙砚、洮河砚与澄泥砚,而红丝砚,不仅在唐朝曾位列四大名砚之首,直到目前仍有人在主张要给予它四大名砚的地位。
身价之辨
——从“蓄砚之首”到少为人知
羊城晚报:从曾经的古代四大名砚,多位文人名家背书称赞,到后来退出其列少为人知,原因为何?最主要原因是否原材料资源匮乏,难以开采,加工难度大?
谭伟彬:山东红丝砚在唐代就赫赫有名,成为众砚之首。由于资源稀少,曾经断代数百年,当代即便在许多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大展也难觅其踪影,一些新生代的收藏家对其感到陌生,其实它是一方可用可赏可藏的文房艺术品。
红丝砚于唐宋时被欧阳修、苏轼、米芾、陆游各大名豪予以很高的品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曾有“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的评述。乾隆皇帝更写下“质古如玉,既坚以润”的御笔,清代的纪晓岚为最终未能藏得一方红丝砚而叹息。及至当代,吴作人、李苦禅、赵朴初、启功书画大家均高度评价过红丝砚。红丝砚因资源稀缺,加上宋后文人南迁,后期退出四大名砚之列。
杜吉清:红丝砚早在唐宋时期就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主要产地分布在青州西四十余里的黑山一带。青州红丝砚因石质细腻、华丽、温润、密致,发墨性能好等特点,被誉为砚林珍品“砚石皇后”。历代红丝砚面世较为罕见,其中遗存唐、宋、明、清时朝部分代表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和日本龟阜斋收藏。
宋后没落,一是因为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二是主要由于资源呈鸡窝状分布,好料非常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加上开采难度非常大,断代了600年左右。
艺术价值
——以简胜繁如文人审美
羊城晚报:开采难度大会否影响制砚风格?
杜吉清:其实红丝砚硬度不算太硬,磨石度大概在3.3-3.7,恰恰适合做优质的砚石用。开采难度主要在于其位于石灰岩的岩层之间,矿带大概60厘米,所以工人需要俯身蛇形而作。制砚风格,根据石质、色彩、纹理、厚薄,因材施艺。就题材来讲,以人文气息风格为主。
所谓“武者爱剑,文人爱砚”,砚台是文房重器,所以展现的更多是人文价值、文人情怀。例如效法山水,做出“层林尽染”效果。以简胜繁,因材施艺,或是根据各人审美和砚台特点,在砚台上题诗写铭都可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就是最好的借鉴题材。青州博物馆有个国家一级文物汉朝宜子孙玉璧,我借鉴其形制进行创作玉璧砚,既体现古今的融合,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羊城晚报:红丝砚的艺术价值如何看待?
谭伟彬:顾名思义,红丝砚是红或黄石质作主体,带红色丝状为石品的砚台,其石生成于4.5亿年前由沉积物发生频繁交替所致。天然生成变化莫测的纹理,形成了红丝砚一石一图的景观世界。有的红丝如行云流水;有的似大漠风情;有的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有的如彩袖起舞;还有的颇有黄花梨的鬼纹饰;大凡人物动物风景一应俱全。
更让人惊讶的是呈层状结构的红丝砚,有的一砚丝纹多达十几层,且层层纹理不尽相同,设计制作者也无法预料下一层是什么样的图案,因而每一方红丝砚是名副其实的孤品。一位红丝砚发烧友说,一方砚中每次把玩都有新的图案发现,回味无穷,可见其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当代复兴
——从收藏现状,看传统文化复兴
羊城晚报:在原材料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复兴?
谭伟彬:红丝砚全球只有青州一带出产,具有产地唯一性,其曾在宋朝后断代几百年,至上世纪中后叶才被重新挖掘,但矿藏有限,开采难度大,出产难以形成大批量。
红丝石矿呈板状形态为主,只有十厘米厚的红丝石却被上下厚厚的泥土岩石所包裹,采石人只能一点一点凿取。红丝石另一种形态是因地壳变动散落在泥土中独立成块,有如和田玉籽料。往往深挖几尺而一无所获。我在去当地考察时,有当地经营红丝砚业主说,有时花几万元买回一大堆红丝石,能制砚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便能成砚价值也相差很大,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一般来说,石质温润、纹理清晰,图案独特,加上名师好匠的上品红丝砚最有价值。
杜吉清:当代的复兴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提出“百花齐放”后,几代制砚大家与政府部门调研开发,在唐洞和宋洞附近,又找到了矿源。现在的开采技术相比古代要发达多了,所以能够把优质的砚材开采挖掘出来。由于资源稀缺,政府实行保护性开采,一年只限量开采几个月。
羊城晚报:在唐洞、宋洞旁边的矿带,一年大概开采的石量有多少?
杜吉清:优质的好砚料非常少,一年也就只有10吨左右。而且近十年政府为了保护资源,已经禁采。目前的红丝砚制作,大多是用存量原料。
羊城晚报:在青州附近的临朐,开发出红丝砚矿脉,你如何看?
杜吉清:所谓收藏,奇货可居。青州红丝砚原产地产于黑山之上,也就是青州境内,临朐古时属于青州府,它是两个山脉,相距大概三四十公里左右,所以临朐是被认同的一个红丝砚产地,是近亲,可以用来制作红丝砚,只不过是起步晚了些。我们知道红丝砚唐中和年原产地是青州,临朐成为产地是在清朝,相差近一千年。
谭伟彬:红丝砚顾名思义须是既红又有丝。我个人认为,临朐红丝砚石质鲜红、丝丰富兼有想象图案为上品,石色石品品为先,丝多色紫次之,没丝带紫或没丝地黄的更次之。青州红丝砚呈黄点,丝比临朐少,但出自老坑洞红丝砚比当代红丝砚滋润得多且稀有,为唐代沿袭的砚材,收藏价值不菲。
羊城晚报:就收藏现状讲,是收藏老砚多还是新砚多?
杜吉清:近20年来,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红丝砚慢慢重见天日,但还没有达到宋朝时的高度。在封建帝王时期,带黄色的东西老百姓是不敢用的,红丝砚恰好是红黄相间,所以古董老砚非常稀有,目前多藏于公立博物馆中,像山东省博物馆就藏有一方唐朝的红丝砚。像宋、明、清的红丝砚,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当时的特点和信息量,比如清朝乾隆皇帝有两方红丝砚,视若珍宝,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一千多年的老砚非常罕见,收藏者收藏精品新砚为多。
羊城晚报:目前红丝砚的收藏价值如何?标杆性藏品是怎样的?
杜吉清:2016年时我在国家文化部进行传统产业发展的相关调研时看到,一块好的料子30×7厘米左右,可以卖到70万元。一方16到17厘米的砚台,拍卖都在两三万的价位。好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值钱。
藏家入门
——如何判别红丝砚的价值?
羊城晚报:藏家入门需要注意什么?有无真伪之辨?
杜吉清:红丝砚的石材形成,决定了它无法造假。它不同于翠和玉。它的色彩和质感就是其自身的保护色,只是从砚料上来讲区别于坑口。从砚的气息和韵味来讲,区别于作者的高度。所以红丝砚是没有伪造品的。化学和物理手段都是无法形成红丝砚的花纹和色泽的。特定的花纹和色彩都是在特定的地貌环境下形成的,离开了青州、临朐这两个产地,其他地方所产出的红丝砚都是比不了的。
对于担心石头的颜色花纹是否是真的原石,有一辨别方法:可用一小刀刮砚,因为砚石上多数是泥质岩,泥质岩又呈粉末状。如果是合成的砚,刮下来的石头便会卷起来而非呈粉末状。
羊城晚报:我看到谭先生的一方藏品中,光滑砚面却看似有裂痕断层,是否就是您所说的层状结构而非后天人为?
谭伟彬:这恰恰是红丝砚的独特之处,说明红丝砚是经过地质剧烈运动天工之成。在上亿年形成过程中,地壳移动后交错生成的。其他砚大都是沙泥沉积形成的,只有红丝砚在青石夹层中生成。
【贰·苴却砚】
彩砚是否当代创作空间更大?
中国古代名砚众多,每每说到八大名砚十大名砚,也常会见到苴却砚的名字。然而对于现代人,也许连它的名字也念不准。
出自四川攀枝花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苴(jū,音居)却砚,石色绚丽多彩,纹理斑斓多姿。根据中国苴却砚博物馆的资料显示,传统苴却砚于清代极盛,1909年清政府取三方当地盛产的砚赴巴拿马国际展会展出,被选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于民国初期失传——由于多年战乱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苴却砚开发几经中断,流传极少。1913年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前往昆明传授技艺,但是寸师傅还没来得及出发就病故了,苴却砚从此失传。
如今的苴却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寻找石源开发制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被称为中国彩砚。有绿膘、黄膘、青花、金星、冰纹等近百种可供赏鉴的形态,更有碧翠凝润的石眼,也曾被启功、溥杰、范曾等国内书法名家称为“砚中珍品”。
羊城晚报:苴却砚的艺术特色、艺术价值为何?作为彩砚,会否观赏性大于实用性?
谭伟彬:苴却砚的艺术特色:集端砚、歙砚的天然纹理及色泽,开拓了一个题材广阔、手法多样的创作空间。由于砚材色彩丰富,因此,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砚,艺术价值更高。作为彩砚,目前确实以观赏性为主。
羊城晚报:作为彩砚,当代作品的创作空间会否更大?当代作品里有无典型的标杆性收藏?前几年也有叫价过亿的天价苴却砚出现,是否常态?
谭伟彬:作为彩砚,当代由于大师级名匠和学院派的创作人员的加入,作品创作空间比过去大得多,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加勇彝族风情作品,罗氏三兄弟山水画入砚作品是一段时期以来的标志性作品。目前国家级大师作品最高达百万,而所谓过亿天价的苴却砚,纯属炒作而已。
羊城晚报:苴却砚的收藏价值,目前的市场状态如何?
谭伟彬:比起端砚歙砚,苴却砚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一般作品通常在5000~15000元之间,块度大的大师级作品可以上100000元或更高。但据当地省大师透露,有些石品如黄膘材料越来越少,估计未来价格升幅最大。
羊城晚报:鉴赏收藏时精品的标准?
谭伟彬:判别苴却砚精品标准:石质细腻,石品明显且丰富,雕工上乘,名家创作。
【叁·松花砚】
如何把玩『御砚审美』?
松花江上松花砚,原来还有着“皇室血脉”。由于产地是清朝满族的发祥地,而成为清朝御砚,受到皇室专宠。当年整个长白山禁止民间开采,清宫中设有造办处,专人进山采集石料,运回宫中制砚御用,少量赐予宠臣。
事实上,用松花石制成松花砚,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清朝皇帝的专宠,使它拥有“御砚”地位,也令它失去了民间普及的机会。据资料显示,康乾时期制砚八十余方,以后几代陆续研制了八十余方,目前现世的皇宫御砚有八十方,都存于故宫两院,以台北居多。
从皇室审美的庄严华美,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重新生产,增加了民间人文题材,松花砚的不同形制、艺术特点与收藏价值,其实不仅仅是审美观的变更,更能看到不同时代历史人文信息,对于一方砚台的影响。
羊城晚报:作为清朝御砚,民间能否使用流传?目前流传于收藏界的松花砚属于什么情况?
谭伟彬:松花砚出产于清朝的诞生地满洲,皇帝自然钟爱,特命匠人在清宫专为皇室制砚,极少流到民间,所以曾经一度失传。清宫旧藏大多藏于故宫两院,但以台北居多。近十年根据旧藏图录又重新仿制,挖掘复兴,因此松花砚的型制、图案严谨、中规中矩,大都是福寿、祥和、威严的题材。
羊城晚报:作为清朝皇室满族发祥地之砚,当时在工艺上有何特点?
谭伟彬:松花砚的艺术特点:以宫廷文化为根本,构图完整对称,雕刻精细入微,追求贵族完美的装饰效果。
羊城晚报:当代新制的松花砚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何不同或改进?
谭伟彬:当代松花砚作品,增添了无拘谨的山水题材,增加了圆雕,有体积感的摆件作品。
羊城晚报:鉴赏收藏时精品的标准?有不同色系、制砚工艺之分吗?
谭伟彬:松花砚的精品标准:仍以高仿清宫藏品为精品,做到石色均匀,砚台与砚盖尺寸不差毫厘。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1月27日电27日傍晚从武汉开出的G4749次列车将于28日零时11分抵达广州南站,24分钟后就从广州返程,预计4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