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中山商报 2019-01-25 17:49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腊八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新华社 发中山县政府(民国)《风俗杂抄》关于腊月及小年习俗(中山档案馆藏)□谭朝稳

今天是腊八。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中国人都习惯了在腊八熬一锅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在祭祀了祖先后,大人们忙着赠粥给亲友,而那一个个馋得口水直流的小孩们,则迫不及待地捧起了碗,端着粥,大快朵颐,既解馋又解饿。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也是过年的序曲,一到腊八,人们就会祭祖先,并启动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家家户户开始扫房、祭灶、写春联、赶年集、买年画、备年货……

今天,我们就带您去探探腊八传说及腊月习俗,寻找那些曾陪伴在你我身边的年味。

腊八起源与传说

在我国古代,“腊”是一种祭礼,称“大腊”。据传,炎帝神农氏石年发明农具、树艺五谷后,开创了我国农业立国的根本,又始作八蜡祭,祀八农神八谷星,祈求丰收和吉祥。后来,我国古代天子在每年的年终,都要敬天祭神祭祖先。周代称“大蜡”,后于汉代改为“腊”。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定为腊月。而腊祭日,先秦是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至于腊月煮食腊八粥的起源,流传版本较多,现今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日诸大寺作欲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故而,“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当然,民间也有流传腊八粥是源于“赤豆打鬼”的风俗,还有人说是源自对忠臣岳飞的怀念,也有传是因佛祖释迦牟尼曾长途跋涉,晕倒在地,后遇一牧羊女施以乳糜相救,最终在腊八这一天,佛祖在菩提树下证道,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每逢腊八就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

总之,最终中国各地形成了在腊八节这天喝腊八粥的传统。每年,腊月初七的晚上,大家就开始洗米,泡果、去核、精拣,夜半时分用大火把食材煮开,再用微火炖至第二天早上,腊八粥才算是熬好了。熬好的腊八粥,按习俗,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能给全家人食用。熬的腊八粥如果吃不完,有多余的,就取得了“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当然,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子孙后代积福。

不过,在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虽然也过腊八节,但是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小年祭送灶君风俗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多有祭送灶君的风俗,因此,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这跟清朝的雍正皇帝有关。据传,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据中山县政府(民国)《风俗杂抄》载,腊月扫尘后,“中旬后,家家印白饼、炊年糕、煮油公式,谓之办年具。二十四夕设饴糖果酒以祀灶,是夕谓之小年。俗谓是夕灶神上天,具楮帛牲礼送之。”小年是中国民间祭灶君的日子。据说,灶君为老百姓的家神,掌管每家人的祸福。灶君又称灶王,灶公。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百姓送灶神回天庭时,都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燃香烛冥宝,放爆竹奉送,以此期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进美言。送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又传灶君在除夕下午返回凡间,所以,民间百姓也会在吃团年饭之前,设供品拜迎灶君。这些习俗,沿行至今,现在石岐和各地村镇仍多见。在华夏文化上,天地交而生万物,天地才是中国百姓的神,所以中国人敬天祭祖 ,古代天子要敬神祭天,在民间,小年夜老百姓则以祭送灶王爷上天来表达民间的祭天。

热闹非凡的年晚墟

年晚,通常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历年,一到腊月,尤其年底,沙岗墟,这个明代开墟,乾隆年间得名,墟期为农历三、六、九,与中山人朝夕相伴达五百年之久的集市,便人声鼎沸、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挑担的、背包的、提篮的,各色人等拿着各种各样的花、果、衣服等年货或带着银钱、空着双手,风风火火地从各地赶来。

大家喜气洋洋地或挑选货品或卖力地推销自己的产品。一年的忙碌就要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不管如何,过去一年的悲喜就要落幕,新的一年,大家都满怀憧憬。所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的 “年晚墟”也最为热闹。大家来这趁墟,想在过年前给阖家老少剪布添衣,准备好祭祖、酬神用的金银、冥镪,现买或者请墟中设摊“挥春”的摊主代写春联,都是免不了的事。此外,得备足糖果、花生、糯米粉等,以备蒸一盆甜丝丝的年糕,煮一锅香喷喷的煎堆、油角、糖环。至于过年祭祖、酬神的鸡、鸭、猪、年橘之类的,也有人为求新鲜,多留待腊月二十九买了。

当然,在以往,一般家庭,年货在腊月二十六日那个墟日,基本买齐了。年二十九趁墟,多属于补漏性质啦,所以,年二十九墟只摆半天,到中午时分,无论是顾客还是卖家,都得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回家准备过“除夕”。因此,石岐人将年二十九墟比喻成“饭滚墟”,意思是水刚烧开,饭就跟着煮熟了。不过,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习俗已慢慢改变,往往年三十晚上,墟市里尤其花市,还人潮涌动,热闹非常呢。

其实,腊月期间,大家最想念的不仅是有趣的民俗,而是过节时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吧。

新闻链接

小农猪仔街 满是旧时情

八旬民俗风情画家创作《猪仔街》明信片?留住老石岐记忆

鸡仔饼里没有鸡仔,菠萝包里没有菠萝,那么,猪仔街里有没有猪仔呢?《猪仔街》明信片里有答案。

1月5日,《己亥年》特种邮票全国首发当日,市邮政局于东区集邮旗舰店、小榄新永营业厅等多个网点同步发售,并同步发行《猪仔街》明信片一套两枚。其中第一枚明信片主题为“猪仔街忆记”,主图截取了中山民俗画家邓振铃《岁晚趁墟图》中关于猪仔街的场景,重现了当年太平路榕树头沙岗墟的盛况,描绘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石岐居民岁晚趁墟购买年货的热闹情景。图中的猪仔街商贩云集、繁华热闹,充满了怀旧色彩。

长卷《岁晚趁墟图》把中山市旧时沙岗墟的热闹场面、过往的民俗风情、群众生活习惯,以及春节期间浓浓的生活气息反映出来,由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委托邓振铃创作。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从小熟悉沙岗墟等墟市的场景,后通过收集素材对此进行创作。据悉,长卷近11米长,0.7米高,于2018年10月在中山市文化宫展出。

明信片《猪仔街》是长卷《岁晚趁墟图》的其中一部分和缩小版。猪仔街位于当时的沙岗墟农副产品区域,图中元素包括商贩沿街摆卖、挑着担子走动叫卖、赶猪仔、打铁铺、小吃店等小农经济场景,中山的市场经济正是从这里开始。据悉,作为鱼米之乡的中山,在传统农耕社会,很多家庭都养猪,一头或两头,将家里吃剩的饭菜用来喂猪。

邓振铃告诉记者, 为创作此画,他收集各种材料花了近一年时间。历史久远,老照片不多,他又故地重游唤醒记忆,因此,他多次到太平路、市人民医院等一带寻觅旧时墟市踪迹,寻找灵感,并到澳门、香港、广州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地翻阅大量资料。

从明朝、清朝到近现代,沙岗墟也几经迁移,从太平路、悦来中路、湖滨路、竹苑新村,1988年落户起湾道,即现在所在地址。最早的沙岗墟,因地处沙岗而得名。

中山人趁沙岗墟类似北方的赶集,民间有沙岗墟“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的俗语。每逢墟期,商贩和农民一大早天没亮的时候,就将农副产品、各种各样的商品摆好,“霸”上一个好位,方怕来晚了没有地方摆卖,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虾……应有尽有。

本报记者 徐世球

新闻推荐

“苦行”变“智行” 各路科技“出马”保障旅客春运出行

本报记者蔡敏霞近日,2019年春运已经开始,旅客们纷纷踏上了回家的路。每年的春运对中国的交通运输能力都是一项挑战,根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