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生命线
■谷林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安全为天,生命至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应急管理工作直面“天灾人祸”,任务是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群众”,全力以赴。
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涉及领域多、不确定性大、耦合因素杂、牵扯范围广,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治理。群众不仅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可以是企业、非政府组织,或是某个群体。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不止于采纳意见,还包括报告应急信息。“从群众中来”如果仅仅依靠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咨询会等传统方式,不仅对群众意见掌握不全面、不能准确反映群众意愿,而且也容易流于形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的交流方式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要在保持电话、信件、会议等传统方式的同时,建立包括网站、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在内的应急工作建言献策渠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集中和采纳群众的好建议、好意见、好经验。当然,群众不是每条意见都能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或者人工智能去引导、去发掘,甚至激发出来。“从群众中来”不止于采纳意见,还包括报告应急信息。社会风险无处不在,而居于一线、识别风险的主体就是群众。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多样化、多层次、便利化的信息报告渠道,方便群众识别风险并报告隐患,实现第一道预警。
“从群众中来”要建立“双赢”“多赢”机制。建立分层次参与机制,让不同层级、属性、特点的群众都有参与的积极性、渠道和平台。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安全与应急产品研究开发,作出贡献的同时赢得市场;大学与科研机构潜心安全技术研究、提供应急技术支撑,同时提升学术水平;保险公司开展事故与灾害保险,成为事故灾害防范的“第三只眼”,同时促进保险事业发展。此外,让积极投身应急工作和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员、普通市民备受礼遇,彰显其功绩、给予其应有的获得感,促进其职业、事业和人生发展。
“到群众中去”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趋利避祸是人之常情,事故与灾害属于一致性危机。但是,群众在预防、应急、社会动员等具体的工作理念上却会有所差异。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前提就是培育共同或者趋同的应急管理工作价值观。要加强立法、制定规则、创建约束,正面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导向,让群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理念有内在认可或共识,并形成自身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定位,从而把从群众中集中上来、系统化的意见变为群众自己的意见,变成自觉的行动。
“到群众中去”要将安全理念和知识、应急管理服务和支持送到群众身边。除了采用传统方式宣传安全理念和知识外,还要将安全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序列,“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代具备安全意识和技能的人。宣传要与时俱进,善于转换语言体系和传播方式,将官方语言转变为民间语言,学术语言转变为生活语言,书面语言转变为流行语言;注重网络传播,实现信息展示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渠道互动化,让安全和应急宣传真正有效。要围绕事故与灾害的“全生命周期”,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预防和准备、预警和监测、应急和处置、灾害恢复与评估体系,保公共安全;要将应急服务和资源送到群众身边,特别是要认真解决从乡、镇、街到社区、小区、自然村、家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要落地。
“到群众中去”关键是要发挥群众作用。让受教者成为教育者,让被救者成为施救者。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理顺不同层级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关系,构筑“强连接”,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以应急工作为纽带,设计“弱连接”体系,将市场、社会资源广泛连接,让社会网络中的群众有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在预警、宣传、社会动员、志愿服务、技术支持、专业救援、灾后恢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借力群众智慧,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上来,向科技要战斗力、要效率、要安全。县级及以下基层区域是应急管理工作主阵地,其工作最能体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平台和载体,号召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建立社区、小区、自然村、家庭的自防、自救和互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落实、传承和弘扬群众路线,应急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攻坚克难、保群众平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肖勇通讯员黎燕如)1月4日,“华南新材料创新园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在华新园领引书吧活动室正式召开。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