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建谘议局金氏兄弟慷慨捐地

广州日报 2019-01-17 04:02

旧闻新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有贵

一百多年前,广州城大东门外还是一片荒凉。除了1887年在黄华村建立的广东造币局外,城东只有坟茔、义庄和几个慈善机构。直到1911年广东谘议局成立,城东才增添了几丝人气。今天我们就说说“广东谘议局”的那些事儿。

中山三路原名大东路

中山三路原名大东路,意指大东门外的一条路,路北就是现在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靠近中山三路的地方是当时有名的“杭嘉湖义庄”。烈士陵园的北部,百多年前被广州人称之为“臭岗”。为啥叫“臭岗”呢?原来,这里是清政府埋葬死刑犯尸体的地方,也即乱葬岗。

1911年4月,七十二烈士被杀后,番禺县和南海县县衙准备把七十二烈士埋在这里,后来潘达徽等人费尽努力,才把七十二烈士埋葬在红花岗,也就是现在的黄花岗。

靠近中山三路和陵园路交界处,有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现在是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其前身是广东谘议局。这栋历史建筑坐北向南,气势轩昂,其建筑过程也有一段故事。

谘议局建设选址东郊

20世纪初,清廷推行新政,各地开始兴建谘议局,广东也不落后。在一份出版于1909年(宣统元年)的《广东谘议局筹办处报告书》中有这样的内容,计划“谘议局定限九月初一日成立,为时极迫,所有建筑等事亟应赶紧经营”,可惜难觅“空阔适宜地址”,几次开会讨论都未解决。

后来,官方发现,“东较场之北马车厂之后有鱼塘、菜地一叚,地势开敞”,很适合建设谘议局。

不就,两广总督张人骏会同议绅共同前往勘察,遂指定该地为建造广东谘议局地址。广东当局要求:“凡界限以内官地,应即一律搬迁,民地应即给价收用,”以便政府多雇工匠即刻开工,以免误九月开会之期。

大东门外的这块土地属于番禺县金溥崇、金溥芬兄弟,金氏兄弟认为这里距离东门很近,料定城市肯定会东扩,这里的地价一定会涨,遂重金购买此地。得知广东筹建谘议局,金氏兄弟很高兴,对征用其地块,金氏兄弟“恳求照方便医院所议之价,每地一井(注:一井约11平方米)计价银壹十两,需地若干即照算价若干,其所得之价银即作全行报效”。换言之,他们愿意捐地,唯一要求是“将来刊立谘议局碑石,叙明此地由学生送出,至为荣幸”。

建筑工程不许转包

土地问题解决之后,为了保证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广东当局在绘制建筑图纸的同时把鱼塘填平;同时选用了“熟悉工程、办事敏捷”的人如许寅森负责办理购地、邓焯森负责工程的经理、勘估、监工等工作。

为了更顺利地建筑,广东官方制定了《承建谘议局工程条告十四则》,对谘议局的工程建设作了严格的规定。比如第一条规定,承建谘议局工程“必须工坚料实,出具切结,保固五年内无倒坍等事”,第二条明确规定,“此次谘议局工程必须声明,原承匠店自行建造,不得转批别店”。严格的规章保证了建筑质量,给广州留下了一份历史遗产。

新闻推荐

番禺区首个镇街 调解中心在 石楼镇成立

本报讯(记者丁山海通讯员刘赟吴坤容)近日,石楼镇顺利完成调解中心的建设工作,成立了番禺区首个镇街调解中心。石楼镇调解...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