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探路“非遗+文化产业” 让传承活起来、让非遗火起来越秀“文化+”激发新活力

广州日报 2018-12-30 01:05

市民游客在广府庙会非遗展区体验非遗。外国游客体验广府非遗。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把通过口头传承的粤语讲古艺术转化成一套六册的《童说岭南:听彭嘉志讲古仔》绘本。广州铜雕传承人、“铜痴”梁伟贤把工作室迁到了越秀区。“越秀区非遗政策好,氛围浓,申报服务又到位。关键是以后发展的条件好。”

广钟制作技艺传承人魏广文在越秀区非遗中心的指导下,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申报广州市级非遗各项工作。“越秀区作为中心城区,独特的地域优势,重视非遗发展的良好氛围,广钟一定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今年,广州铜雕、广钟制作技艺、广式古书画修复技艺、岭南书画装裱技艺、岭南针灸(特色飞针疗法)五个项目一同被列入越秀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趣的是,在申报时,不少发祥地或经营地不在越秀区的项目踊跃来到越秀,希望申报成为越秀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究竟越秀区有何魅力,能吸引那么多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蜂拥而至?这背后,越秀区探路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非遗在传承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让老树发新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发展之路。

文/廖靖文

图/胡瀛斌

文化生态:

文商旅融合引领“文化+”蝶变

处于人流旺地的中山四路骑楼,被打造成“广府非遗展示之窗”,对广绣、广彩、玉雕、牙雕、榄雕、红木宫灯制作、广州珐琅、打铜八个广府文化IP进行常态展示。

“广州榄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坦言,榄雕项目发祥于增城,但依然可以进驻“非遗之窗”,由于区位优势,每月的营业额增加了近两万元。全赖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的开放与包容,解决了他们经营场地、研发动力匮乏等问题,并走进中小学校园,提高了该项目在广州的知名度,缓解了人才缺口,才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榄雕项目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一系列变化,来自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推动。2016年,越秀作为全市唯一的申报区域,正式启动“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创建工作。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在中心城区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活化体制机制的创建区。

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越秀区编制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规划》,并且率先出台《广州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扶持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的同时,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为一体的“非遗生态圈”,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助力越秀成为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引领“文化+”蝶变。

越秀区对非遗高度重视,区领导和各级部门齐心协力,着力破解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存在的难题。越秀区不仅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还为非遗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非遗企业做大做强。

玩转非遗:

让传承活起来把非遗变成创意产品

身穿大红状元袍,头戴双簪花状元帽,手持牙简,服装以龙纹、水波的图案点缀,粤剧戏服元素一应俱全,但外表却是状元、皇帝、贵妃、公主、书生、花旦六个Q版的公仔形象,还可以充当钥匙扣。这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年销售量近三千个的文创产品,广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从2015年起,越秀区携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创办了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每年一届,吸引了来自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66所院校的学生参与。通过该大赛,越秀区搭建起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非遗时尚化、品牌化、IP化、产业化,走进市民生活。

这背后,越秀区积极搭建平台,提出了“玩转非遗”的口号,探索“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新路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促进市民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地区文化实力的提升。

广府庙会和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越秀区以此类节庆日活动为契机,搭建了一个非遗推介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尤其是广府庙会期间,在北京路设置了南北荟萃、岭南精粹、创意集市三大展区,每年邀请三十多个省内外非遗项目参展,吸引了过百万名市民参观。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集形象设计、标准规划、项目筛选、事件推广、洽谈研讨等于一体的“越秀非遗展示模式”。广东醒狮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表示,今年最新研发的“棒棒狮”在花市和广府庙会两大节庆日中的销售量就高达七千多个,提高了他们开发文创衍生品的热情。

本土非遗还从越秀走向国际。今年9月,由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四个岭南非遗项目担纲“主演”的《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上线新闻发布会暨全球同步首播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该片受众覆盖2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观众了解五千年中国的重要窗口,大大提升了广府非遗IP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供需两旺:

对接文化供需非遗新生代闪亮登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那些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缤纷多彩,是许多广州人亲切的记忆。在娱乐方式单一的时代,“讲古佬”曾给广府人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然而,在近年的信息化洪流中,粤语讲古亦随着国民娱乐方式的变迁,淡出我们的耳朵,渐成濒危的“非遗”项目。

越秀区借力“广州文化IP库”,推动“非遗精品IP库”建设,推荐粤语讲古等非遗IP资源入库,充分利用文化IP资源共享平台,探索非遗IP资源与交易市场的供需匹配渠道,转化非遗资源为现代文化产业。

粤语讲古80后传承人彭嘉志利用这个平台,对接江苏湛蓝影视和广东新世纪出版社,联手把通过口头传承的粤语讲古艺术转化成一套六册的《童说岭南:听彭嘉志讲古仔》绘本,并成为越秀区少年宫和教育路小学、大南路小学、大元帅府小学、槎龙镇泰小学等学校的乡土教材,年销量达六万册。

彭嘉志自2017年9月起还多了一个身份——广州广府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这家年轻的企业,由彭嘉志等9名非遗新生代共同发起,在越秀区文化部门的倡导和孵化下,整合广府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结合年轻人的生活美学,从文创、演艺、节庆、教育等多角度入手,探索“非遗+文创”的新路径,开发了“广府幸福礼”文创礼包,通过财富论坛等渠道,年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

通过广府汇这个平台,各个非遗项目进行联动,融合商旅文产业,探索非遗华丽转身的路径。

新闻推荐

500080元,风行拿下西湖花市标王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玉琴通讯员刘思铭)昨日上午,2019年越秀区西湖花市档位现场竞标会在广州产权交易所举行。经过报价竞标,广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