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工”到“新番禺人”

番禺日报 2018-12-28 08:39

外来务工人员在番禺过年丁山海摄改革开放40年,来穗人员的融入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袁辉

2018年7月27日,对于来自湖南的来穗人员阿青(化名)来说,应该是最难忘的一天。当天上午,他在市桥街来穗中心以人才引进为由成功申请入户,成为了一名“新番禺人”。

同样是来自湖南的来穗人员,1996年3月的一天,对于在番禺某企业打工(当时叫民工)的阿汉(化名)来说却仿佛是一场恶梦,春节后妻子从湖南老家过来看望他,因为生活区没有公共卫生间,而跑到了当时经警室(即现在的保安室)的卫生间上厕所,被经警以不能收留家属住宿为由,把阿汉的妻子拷在卫生间的水管达3小时之久,至今阿汉的妻子仍然心有余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穗人员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断变迁,变得越来越受尊重,越来越融入当地。

“捞仔”是当时最卑微的称呼

今年60岁的阿平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番禺打工,当时条件艰苦他可以克服,但让他感到最不舒服的就是本地人与他们这些外地人打交道时,称呼他们为“捞仔”。这么多年过去了,阿平仍然一直认为,“捞仔”是当时对外来工群体的贬称,是当时最卑微的称呼。

翻看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对现在来穗人员的称呼有:民工、工仔、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来穗人员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对于当时“民工”这个群体,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叫“来穗人员”,可以说,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称谓,而是对这个群体的认可和尊重。

“农民工”当上省人大代表

一个称谓是不能改变社会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程度的,一个称谓也是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融入社会的,真正的改变应该是在抛开称谓后人们所表现的感情和态度。值得欣慰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番禺对于来穗人员,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还不断提升他们的融入感和获得感。对于这一点,番禺电缆集团的工会主席陶立群深有感触。

1997年,高中毕业的陶立群离开家乡湖南,加入南下打工大军的行列。“十年磨一剑”,经过自己的努力,从2008年至今,陶立群先后被聘为广州市总工会多届女职工委员,省第十一届妇代会代表;2011年获评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2012年被推选为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13年获评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2018年被推选为市总工会第十八大常委会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七大代表候选人等。

陶立群说,最初来番禺只是想找一份好工作,让自己生活得好一点。但是她运气不错,在这碰上了好企业、好老板、好领导,也赶上了好机遇。番禺,给她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从陶立群的身上,可以看出番禺对来穗人员的开放和包容。可以说,陶立群的经历也是改革开放浪潮下,新一代一线职工经历的缩影。

番禺对来穗人员越来越包容

2018年11月15日,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借助支付宝大数据资源,在番禺区上线运行“支付宝城市服务办理居住登记项目”。通过推出“支付宝刷脸登记”方式,来穗人员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随手操作,就完成居住登记的申报。

当天,前来办证的来穗人员阿倩(化名)表示,以往居住登记需要携带相关材料到来穗服务中心或社区(村)来穗工作站办理,有时由于资料不齐全,可能还要跑几次才能完成居住登记,对于在职的来穗人员来说,甚是不便。现在“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申请人只要填写几个项目并确认就行了,大大减少了填报量,方便了很多。

阿倩所言代表了番禺区广大来穗人员的心声。以市桥街为例,现在的市桥街不仅组建了来穗人员服务中心和谐共融家园,还经常举办各类和谐共融活动,让广大来穗人员及其子女能够感受到番禺的开放和包容。

窥一斑见全豹。改革开放40年来,番禺的开放和包容,使越来越多来穗人员融入了番禺,提高了生活品质,改善了生产工作环境,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和保障性住房、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享受和番禺人同等的待遇,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推荐

附件: 2018年广州市番禺区人民陪审员拟任命人选名单

(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70名)序号姓名性别36欧妙女37樊焕英女38谢倩君女39曾慧琼女40许少冰女41黄卓丹女42刘燕珊女43王...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