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改革开放40年 广州城乡美丽蝶变
已经跻身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州
广东建设报记者冯雪琪
40年前,“春天的故事”最早就从毗邻港澳的南粤大地讲起。
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在源远流长的海上丝路上,2000多年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试验田”,广州40年来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
城市建筑之变—— 高楼耸立,塑造城市新名片
1979年初,广州市政府决定和香港地产商合作建设新式小区——东湖新村。它创造了中国房地产史上的多项纪录:中国房地产引进的第一笔外资、香港发展商在内地第一个地产项目、全国第一个纯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
1979年,霍英东、彭国珍合组的香港维昌发展有限公司与当时广东省旅游旅馆工程领导小组签订兴建白天鹅宾馆协议。中国内地首家五星级宾馆诞生在广州珠江白鹅潭江畔一座座欧式风情建筑群中。霍英东提出“三自”方针,即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管理,堪称前所未有。
1984年广州率先全面放开建筑市场,施行招投标。
1988年,广州确定以世界一流的音效标准建造一座专业的音乐厅。10年后,这座音乐厅落成在广州二沙岛珠江之畔,它被赐予一个意义非凡的名字——星海。自此,中国音乐版图上,添上了广州这一重镇。20年过去后,星海音乐厅仍拥有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声学设计,并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专业音乐厅之一。如今,星海音乐厅已经从广州的城市地标,成长为一个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多人因为音乐聚集在这里。
1998年,天河城成为中国最早的“shoppingmall”。
2009年,广州塔的建成,广州拥有一座真正享誉国际的的伟大建筑。2009年11月,广州西塔建成,同年,广州东塔开工…….珠江新城的建筑群逐渐成为了广州的新名片,如今珠江新城已是广州天河区CBD的主要组成部分,东塔西塔交相辉映。
改革开放让广州走在风气之先,让它拥有开放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维。40年来,广州变化日新月异。天河商圈、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据数据统计,广州现有建设用地总规模194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已使用1835平方公里。
广州城市建筑的变化,演变为对改革开放的投射。随着物质消费趋向同质化,由音乐厅、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广场等组成的建筑综合体为广州这座商都城市增添了更加厚重的底蕴,赋予了更强的文化软实力和商业动力。
市政道路之变——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做好“大美珠江”文章
今年以来,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一期)、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一期、主城区高架桥及沿线隔声设施工程等一批重点市政路桥项目实现开工。人民桥历史文化艺术提升工程、从化大桥等项目顺利完工,全市12个交通拥堵点治理圆满完成,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临江大道东延线一期和二期、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珠江东部过江通道、新洲立交改造、南沙西部快速通道等“三高三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据悉 ,广州市住建委重点推进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广花一级公路和天河智慧城三个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成廊体4.47公里。积极推进琶洲西区综合管廊等新项目建设,目前已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开展社会资本招标。
同时,广州市为支撑重点城市功能区发展,推进广州南站商务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三个新兴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广州市还出台《珠江两岸贯通工程实施方案》,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推动珠江沿岸公共空间建设,做好“大美珠江”文章,让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实现常态化发展。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品质和质量。目前,广州市大部分勘察设计单位都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广州市住建委通过加强管理保证勘察设计质量,以及督促各单位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强化注册建筑师等执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广州的建筑质量保驾护航。当前,国家和省正在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也给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广州市住建委联合市质监局组织编制的《广州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规范》已经正式发布,对广州市设计行业应用BIM技术在各阶段、各专业之间协同设计给予了技术指引,也促进规范设计阶段BIM交付的成果标准。
据介绍,40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行业同仁共同努力下,广州市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本土及外地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为广州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治理之变——
老城出彩,施“绣花”功夫令街区平添活力
改革开放40年,广州市城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扩张到当下的1800多平方公里。在新城区里“插”上高楼大厦不难,难的是老城区出新出彩。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从大拆大建到如今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广州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中更是崛起诸多“智慧城市”示范点,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广州的乡村蝶变更是美不胜收。特别是近十年来,广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动能……40年来,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乡村变美了,村民富了,城市人开始羡慕美丽乡村了。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曾被誉为“广州最美”的老街,很长时间却是广州旧城改造的“伤疤”。恩宁路一度比较破败,与上下九步行街的热闹繁华相比,显得格外落寞。2016年,恩宁路旧城改造以“微改造”的方式再次拉开序幕,这个沉寂多年的老旧片区终于开始绽放出活力。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的永庆坊已经成为了城中市民的“打卡圣地”。从黄沙地铁站出来,看到的都是一波又一波前来“围观”永庆坊的游客。
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永庆坊微改造为广州老城更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据了解,如今,永庆坊二期已在筹备中,将采取市、区、运营主体三方参与的改造模式,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来年轻人,振兴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类似永庆坊这种通过城市“微改造”的方式得到重生的街区在广州还有很多。据了解,广州市现有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涉及约80万户、260万人。
此外,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是广州市第一批老旧小区蝶变精品项目。三年前,仰忠社区给周边居民的印象是“脏乱差”。为改善社区环境,该社区在社区微改造时将此前乱拉乱挂的通讯、供电、有线电视等电线清剪埋在地下。在楼宇内,完善了门禁系统,对楼梯、楼道、楼道扶手进行粉刷,贴了地脚线,更换了电箱、电表,电线入槽,安装楼内照明,安装新的漏电开关,规范了楼道内的公共秩序。同时,社区还引入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等专业园林机构,对社区进行绿化改造。
乡村面貌之变——
“三农”创新,引特色产业让村民返乡扎根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醉人的田园风光,在广州农村司空见惯。40年来,改革开放给广州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下转特8版)
(上接特2版)
2017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84元,增速已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当下,广州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连线、连片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预计到2020年,每个涉农区将各自形成两至三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
广州市从化区南平村距离广州市区100公里左右,三面环山。干净宽阔的柏油马路、白墙灰瓦的楼房映入眼帘……40年前,这个小山村则是另一番模样。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南平村道路不通,非常贫困落后,村民主要以种植青梅、荔枝等水果为生,温饱都难以解决。”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南平村修通了从化区第一条村道。到2005年,全村所有巷道都修成了水泥道,通往每家每户。如今,道路通了,珠三角的果贩进村来收购,村民种的水果打开了销路。2012年底,南平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升级,2015年如期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现在村里变得太漂亮了!”张国华感叹道。
另外,西塘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西部,紧邻明珠工业园。昔日这里,基层党组织软弱散涣、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治安案件频发,2012年甚至被确定为重点整治的“问题村”“后进村”。“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产业动能尤为关键。”西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峰说,从2013年开始,西塘村逐渐引进农耕田缘、白云苗圃等绿色企业。
2016年,对接广州特色小镇战略,从化区根据西塘村的自然禀赋,将西塘村定位为童话小镇,该村又迎来新一轮发展。由西塘村和农耕田缘共同打造的稻草节是童话小镇发展中衍生的品牌活动。2018年稻草节期间,进入西塘的游客约15万人次,带动当地收入超1000万元。目前,西塘童话小镇已经吸引了34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进驻和一批科技人才落户,完成投资约1.7亿元,年产值达3600万元。
西塘童话小镇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也给南平村打造“静修小镇”提供了借鉴。
目前,广州乡村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2018年10月11日,广州市发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从化区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大湾区之机遇——
广州着眼于打造国际大都市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又处于一个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关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7年7月1日,中央有关部门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今年7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也正式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由蓝图谋划进入全面推进落实的新阶段。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考察广东的时候发出了要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新要求,这必将开启粤港澳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新时代。
广州市副市长马文田此前在2018广州设计论坛表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综合城市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提升广州在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代表着当今的工程建设水平,不论是设计、建造,还是运营、管理,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上形成了辐射泛珠三角等广大内陆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了与内陆相邻省份,有3条以上高速公路和1条以上铁路通道对接的路网布局。2017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的里程大概已经达到了4143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核心区的路网密度已经超过了纽约、东京、伦敦三大湾区。今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正式通车,也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了国家的高铁网络,踏进了高铁的新时代。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基本形成了以西江干线和珠三角“三纵三横三线”为骨架、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高等级航道网。2017年的内河航道通行历程,已经高达6200多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世界上沿海港口和机场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017年沿海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万标箱,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亿多人次,均位居全球湾区之首,形成了以香港、广州、深圳三个大型港口为枢纽港,珠海港等其他沿海港口共同组成的世界级的港口群。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澳门、香港四个机场,香港机场货运量多年位于全球的第一位。
多年来广州市着眼于打造国际大都市,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都全面提升。2017年,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65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球也排到第13位,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也是居国内第三,全球第五名。
广州在全球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使其促进珠三角与全国乃至全球主要城市的沟通联系,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为推进大湾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幸福不仅是物质上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有,广州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广州的幸福生活源自40年前开始的伟大变革,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一直驻守在我们这座美丽的“花城”。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徐绍娜报道2018年“爱心花满城”助残服务周系列活动暨广州市公益文化春风行——“爱是永恒·把爱献给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