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众搬屋: 开创“第361行” 见证家的变迁
图/大众搬屋提供
1990年1月,当“大众搬屋社”在广州市北郊桥路蟹岗道20号镇巷里二楼竖起招牌营业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将会在行业中产生怎样的历史意义。谁会想到这个仅以7万元起家的搬屋社,竟开创了“第361行”,填补了服务行业的一个空白。更令人欣喜的是,它还带火了一个行业,推动着搬迁市场发展。28年间,这个当初小小的“搬屋社”早已成长为“大众搬屋集团”,员工也从创业之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搬民居、搬厂房、搬野生动物,甚至搬火箭、搬机场……他们见证着家的变迁,用“一只手”托起了“一间屋”。
“一只手”托起“一间屋”
20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开始搬离单位宿舍,买下属于自己的房产。那时,很多人都需要搬家,会踩着小三轮,推着自行车,将家里物件从城东搬到城西,从河南搬到河北。
此时,严锐忠还在广州电信局工作,一个月工资100多元。由于身强体壮,又乐于助人,很多同事搬家都会请他帮忙。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要花上一笔钱请人吃饭,用好烟好酒招待;二是有可能会损坏一些贵重物品;三是会欠下一笔“人情债”。于是,严锐忠就从广州电信局辞了职,与一个朋友合伙,以7万元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一家专业搬迁企业,买来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装了一台电话,请来6位工人……1990年1月,“大众”开始营业。
之后,“大众”的生意慢慢多了起来,一个月能接到几十户人的搬家生意。公司商标也从“双手托起一间屋”变成了“一只手托起一间屋”。第一单大生意是为广东省火电安装公司的200多户职工搬家,从黄埔搬到水荫路。这单生意不仅为严锐忠带来了6万多元的收入,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动力。自那之后,大众搬屋的口碑就传开了,生意越来越好。
“搬企业”逐渐发展成主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本在市内的很多企业、工厂等在政策推动下,开始向外搬迁。看到这种趋势,大众搬屋也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形成了“以搬企业为主,市民搬家为辅”的经营策略,一单单大生意也接踵而来。如轰动全国的“长征一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搬迁;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的鳄鱼等野生动物搬迁……其中,最有挑战性的当属机场搬迁。
2004年8月,运行了72年的广州旧白云国际机场结束使命,需要迁往广州花都。大众搬屋一家承担了白云机场及南方航空公司大转场95%的搬迁任务。2004年4月接到任务后,大众搬屋特别增购了一批厢式货车、吊机以及起重设备,并加强了员工的培训力度。8月5日凌晨,大众倾巢出动了1300多名员工和近200台货车、平板车、吊车等,投入了这次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场大搬迁,前后历经了2000多次大小搬运。“很多设备凌晨才开始拆,只给我们6个多小时。”严锐忠回忆起来还是觉得惊心动魄,“如果衔接不好,谁赔得起啊!”而早上7点钟开始,就会有一个航班从洛杉矶飞到新白云机场。短短6个多小时,严锐忠指挥着搬运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从大型的升降平台到小型的航行器械,都被准确无误地记录、安全送达新机场。凌晨4点,机场的搬迁任务就完成了。“本来准备的一些车辆来应急的,但都没用上,我们提前完成了任务。”严锐忠说。一夜完成机场搬迁,大众搬屋也创下了98分的优异成绩(由机场官方评定)。
扎根广州助力搬屋行业发展
伴随着时代一起迁移,大众搬屋见证着家的变迁。除了企业、家居的搬迁外,他们还向厂矿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搬迁人才,提供了长驻固定的搬运服务,省却了企业管理劳力资源的烦恼。
如今,大众搬屋在市民中已深入人心,其业务量相当于广州全市搬迁市场的80%以上。近年来,广州市开发区管委会、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卫生学校、广州市地税稽查局、广州市电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电子五所七所、广东粤华发电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工程指挥部等规模庞大的企业搬迁,都是“大众”完成的。
搬家行业很有地域限制。近30年来,这家生于广州,长于广州的企业一直扎根故土,并未向外扩张。早期探索家政服务等领域的经历也让严锐忠知道如何“取舍”,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方向。“我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将搬迁服务做好。”他说。
谈起集团未来发展,严锐忠说自己并没有“大目标”和“大理想”,就是认真地做好当下的事。但也就是这个没有“大理想”的他,建成了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最大的专业搬迁企业,开创了“360行”之外的又一行,闯出了一片天。
新闻推荐
四月龄宝宝不会蹬腿?警惕这种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携带率很高,产前基因检测是有效预防方法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秀丽实习生黄银虹)近日,一部专门为脊髓性肌萎缩症(以下简称SMA)群体而创作的动画片——《扎克的游戏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