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思考路径 呈现艺术理想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同期举办文献展“立场”

艺术周刊 2018-12-21 13:24

“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2018年12月21日至3月10日与主题展同期举办。文献展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策展人,试图通过对过去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回顾与梳理,回溯作为广东美术馆的品牌项目的广州三年展启动至今始终不渝的艺术理想与初衷,勾画出广州三年展连续五届一以贯之之学术脉络与思考路径,以文献为媒呈现各届策展人的问题指向、思想厚度与广东美术馆的学术面向与文化立场;同时亦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背景和历史,为观者提供一个相对连贯的学理线索。

第一届广州三年展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

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为主题,是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第一个综合性展览。旨在在其时艺术、文化、社会背景下,对实验作品进行系统性的解读。展览主要包括三个专题展“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本土与全球”以及“继续实验”四个部分,以展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此外,还举办了以“地点与模式:艺术展览的反思和创新”为主题的国际策展人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策展人和当代美术馆负责人出席,讨论当代艺术展览的类型和模式、功能和意义、资源及渠道,以及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当代艺术展览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配合展览编辑出版的大型文献性图文集,除了作品个案、文献附录,还包括一系列1990年中国实验艺术的专题研究论文,最集中地显示展览的学术特性和史学色彩,成为了当时国际国内进行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研究、收藏、批评和展览活动时一部重要的参考文本。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如果说首届广州三年展是从重新解读历史和对当下展览制度的反思,提出“时间”“地点”“模式”“制度”等内在关系的思考,那么第二届广三则凸显了对文化特殊性的关注——当“时间”“地点”“模式”“制度”等呈现在特殊的“现代性”中,便构成了对“多元文化主义”“另类现代性”等的策略性表述。因此,第二届广三的主题命名为“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别样”,即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则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除了“主题展览”之外,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还包含“三角洲实验室”“自我组织空间”“特别计划”等部分。展览着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进行研究和反思,展示了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与后殖民说再见

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主题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并非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体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发”。除展览的艺术阐释外,展览以“流动论坛”的形式,发起了一系列学术论争与研讨。“流动论坛”将三年展的议题带到伦敦、广州、杭州、上海、北京、黄山、香港等地的重要艺术及学术机构,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论争中检验和拓展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问题视域。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拆”与“建”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首次在展览结构上以时间维度上开拓了“三年展展三年”的概念,在三年之间分别以启动展、项目展、场外项目、主题展层层推进,进行主题解析。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以“拆”与“建”为主题框架,通过对社会发展中“拆”与“建”的实践思考与时年美术馆“改扩建”计划背景的结合,重新将艺术实践的本体思考回归到美术馆自身。主题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通过展览和平行阶段的国际化学术论坛开启的是对“拆”概念的回应,它提出了对美术馆既有实体空间的打破与扩张的思考,进而提出美术馆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变的追问,逐步深入至当代艺术文化结构与重构的历史探索。接下来的三回项目展与场外项目,将这样的讨论与探索逐渐细化。到主题展“见所未见”,则展开了针对“元问题”“拆”的回应,分别从“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中,实践了对“建”的未来性探索。以对“未见”的先行实践,传递了当代多样性的艺术语言转换的可能行。

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亚洲时间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亚洲时间”,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思想下产生的。通过四次学术会议及三次策展人会议进行的理论建设,从对亚洲原理的追问,到对地域文化版图的分析,再到对“亚洲”内在逻辑及对地域与“知域”的探讨,重新审视了亚洲时间问题,并以展览展开回应。亚洲时间在此,既是聚焦校准的概念,又是与世界版图的一次联动。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大门,与世界早已发生了千万种渊源。而命题为“亚洲时间”的广州三年展,将视野重新回归于亚洲,以当代艺术的方式研究短暂或漫长的历史变化中的迭代与发展。重解亚洲艺术语言的脉络,也重解世界与亚洲的关系。

新闻推荐

品质比对测试 提升消费体验

制图:俊瑜第四栏中国一二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在10%左右。广州市消委会购买较受市场欢迎的10款品牌,综合得分从9.7分到...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