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后岭南”

羊城晚报 2018-12-21 13:20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由广州美术学院和岭南画派纪念馆主办的《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12月19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陈新华、苏百钧、王季华、李劲堃、黄一瀚、左正尧、李东伟、周湧、方土、黄国武10位岭南书画名家作品,聚焦“后岭南”这一重要美术现象,创造性地展出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展览持续至2019年1月4日。

有助重新了解“后岭南”

“后岭南”是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一环,代表了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南方艺术家对美术的反思与变革诉求。如今这些当年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已迈入或者即将到达退休年龄,此时回首这一美术现象,结合他们当下的艺术状态,挖掘、考察“后岭南”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不仅是对那一段历史的重新了解和印证,更可能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一百年前,源于广东的岭南画派以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拉开了中国画变革的序幕。此后,“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一直是广东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艺术生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相形之下,国画界却显得有些因循守旧。对此,岭南艺术家们身体力行,探索实践,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黄一瀚及方土、陈侗等组织了实验性水墨群体“大阿龙画会”,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上的突破,但由于缺乏文化针对性和持续影响力,画会不久销声匿迹。直到1991年,“后岭南派”概念正式提出,广东本土才产生真正较有影响力的新水墨现象。是年7月,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黄一瀚、左正尧、李劲堃等一批心怀梦想、敢于尝试的广东青年艺术家共同提出“后岭南”的概念,积极探索中国水墨在当代的意义与可能呈现的表达方式。2002年9月,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的展览《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是“后岭南”首次出现在官方美术馆的展览中。

或将开辟新学术研究方式

策展人韦承红介绍,这次作品展选择的十位参展画家都曾在“后岭南”遭受猛烈批评时表现得坚定不移,这尤其彰显艺术家最本真、最笃定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们不但提出了“前卫”观念,还创作出与当时主流艺术风格迥异的作品。

此外,本次“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在前两次文献展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家们2000年以前的代表作品。“这些都是记录每位艺术家成长变化的具有时间轴意义的珍贵文献。这种对“后岭南”的追踪式观察与研究,以及开放的、持续变化的文献陈列现场的设立,或将开辟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式。”韦承红说。

展览现场还展出皮道坚、李正天、王林、鲁虹、王艾等10位理论家对于“后岭南”现象的观点评价,与10位“后岭南”画家作品交替呈现。皮道坚认为,“后岭南”最开始做的内容包括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新东西,而广东文化非常善于吸收新东西。他表示:“继续开放、继续面向世界,吸收全世界的好东西来创造我们自己新的艺术,这就是‘后岭南’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新闻推荐

2019广州春运信息发布平台上线

羊城晚报讯记者程行欢报道:一年一度的春运将于2019年1月21日开始。提前一个月,广州春运信息权威发布平台——“春运广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