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发布各时期代表性科技成果 面向科技前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科技报 2018-12-21 13:04

本报讯(记者冯海波通讯员华轩许颖)组建66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工作秉承“顶天立地”的理念,既重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又注重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致敬该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者。

在1952年建校之后,华南工学院就将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确认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肩负培养国家发展亟需的工业人才的使命。1958年,华南工学院由电工系倪永仁等试制出广州市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并参加全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人民日报》社论评价该成果是“全国尖端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而华南工学院罗明燏和邝正文也设计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大跨度薄壳会堂;华南工学院电工系研制成功的俄汉文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是华南第一部电子数字计算机,也是我国第一部自动翻译机。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使华工的科研逐渐步入正轨,该校的科研成果开始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像“胶粘排球球轮胎绕线成型机”“硅锰钼系合金钎钢生产及新工艺”“强化传热的螺旋槽管及锯齿形翅片管”“信息论点应用研究和旁视声纳的研制”等一批代表性成果,有的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充分显示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其中,由华工无线电所尹俊勋等研制的地炮群作战自动指挥系统为全军首创,从指挥、组织、通讯网结构及弹导数据处理等方面为我军炮兵部队装备的各种营、团快速反应指挥系统提供了样板及实验数据,为我军炮兵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于1987年同时获得国家教委及总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2000年期间,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拓创新,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如成果“强化凝华传热传质过程及新型热熔冷凝箱的工业应用”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成果“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楼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为相关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树立了典型范例,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华工坚持以科技工作为重点,通过承担“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该校科技能力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科技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等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成形系列技术及其应用”“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成型技术”“复杂表面热功能结构形貌特征设计与可控制造关键技术”等多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奖。

新闻推荐

忆沙湾往事 听经典乐曲

9月7日,“花城咏天籁·唱响新时代”——2018广州星海(国际)音乐季之《沙湾往事》音乐精选片段欣赏会在沙湾文化中心举行。本...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